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亂反正”_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亂反正”(1 / 1)

洪武十一年六月初五,夜空深處那熟悉的光芒再度亮起,隻是這一次,大明疆域內敢於公然仰首觀看者已寥寥無幾。

朝廷的禁令與保甲連坐之法如同無形的枷鎖,將絕大多數百姓的好奇與向往死死壓住。街巷空曠,偶有孩童因指天而被父母慌忙拽回屋中,唯聞犬吠聲聲,襯得那天幕之光竟有幾分孤寂。

然而,總有那麼些人,願為心中一點不滅的星火冒險。

錢塘江畔,一處僻靜宅院內,年邁的施耐庵與好友羅貫中,正借著院中老槐樹的遮掩,悄無聲息地仰望天幕。他們自然也讀過方孝孺那篇義正詞嚴的檄文,理智上覺得其中批駁不無道理,後世那些景象確實太過離奇,近乎妖妄。

“耐庵兄,你看這……”羅貫中壓低聲音,指著天幕上朱及第正講述朱元璋如何羅織罪名,將開國功臣、宋國公馮勝一族鏟除的片段,語氣中帶著難以抑製的悸動,“帝王心術,鳥儘弓藏……若以此觀之,我等筆下那些權謀爭鬥,竟還算溫和了。”

施耐庵撚著胡須,昏花老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貫中,檄文所言,或為安定人心之策。然這天幕所展,無論真假,其中人性掙紮、世情百態,卻非全然虛妄。隻可惜,我那《江湖豪客傳》即《水滸傳》雛形)怕是……”

他話音未落,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如同驚雷般炸響,打破了夜的寧靜。

不等二人反應,院門已被轟然撞開。錢塘知縣親自帶隊,數十名手持火把、腰挎鋼刀的衙役魚貫而入,瞬間將小小的院落照得亮如白晝,也映出了施、羅二人瞬間蒼白的臉。

“施先生,羅先生,深夜打擾了。”知縣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目光卻銳利如刀,掃過二人,又若有深意地瞥了一眼天空尚未消散的光幕。

施耐庵心中一沉,與羅貫中對視一眼,皆看到對方眼中的驚懼。被發現了!

知縣不再廢話,肅然展開一卷黃綾,朗聲宣道:“陛下有旨!聞錢塘施耐庵、羅貫中二人,雖有鄉野遺賢之名,然才學堪用。朕求賢若渴,特開博學鴻儒科,廣納天下才俊。茲令爾等即刻啟程,赴京應試,不得有誤!欽此——”

旨意念完,院落內一片死寂。衙役們虎視眈眈,火把劈啪作響。

博學鴻儒科?赴京應試?

這突如其來的“恩典”,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二人心湖。他們雖隱居鄉野,以著書立說為誌,但讀書人內心深處,誰不曾有過“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念頭?尤其是羅貫中,早年便曾有誌於仕途,此刻聽聞皇帝親自征召,呼吸都不由得急促了幾分,臉上泛起激動的紅潮。

去,還是不去?

去了,便是踏入滾滾紅塵,官海浮沉,再難有此刻這般潛心創作的閒適與自由。那尚未完成的《江湖豪客傳》,羅貫中心中構思的三國故事,恐怕都將就此擱淺,甚至永無麵世之日。

可是,不去?皇帝陛下的旨意,加上“偷觀妖幕”的現行,他們還有選擇的餘地嗎?陛下能如此精準地找到這隱秘的住所,其意已昭然若揭——這並非商量,而是命令。抗旨不尊,下場可想而知。

施耐庵長歎一聲,蒼老的目光中充滿了無奈與一絲解脫。他看向屋內書桌上那堆積如山的手稿,仿佛在與自己半生的心血告彆。

“草民……接旨。”他緩緩跪下,聲音沙啞。

羅貫中見狀,也急忙跟著跪下,高呼:“草民接旨,謝陛下隆恩!”

知縣臉上這才露出真正的笑容,語氣和緩了些:“二位先生快快請起。能得陛下青睞,乃是光宗耀祖之大幸。車馬已在門外備好,還請二位簡單收拾行裝,即刻隨本官啟程吧。”

在衙役的“護送”下,施耐庵與羅貫中幾乎是被“請”上了前往京師的馬車。施耐庵隻來得及將最重要的書稿胡亂包成一個包袱,而那更多的、塗塗改改的草紙,則隻能遺落在那個灑滿月光的院子裡,如同被遺落的舊夢。

馬車轆轆駛離錢塘,羅貫中猶自沉浸在即將步入仕途的興奮與憧憬中,低聲與施耐庵討論著京中局勢、可能的考題。

施耐庵卻沉默著,回頭望去,宅院早已消失在夜色中,唯有天邊那最後一點微弱的光痕,以及懷中那沉重書稿的觸感,提醒著他昨夜的一切並非虛幻。

他知道,此行應天,或許能得一官半職,光耀門楣。但他更知道,那個屬於江湖、屬於草莽、屬於縱橫筆墨的夢,或許就此醒了。皇帝用一紙詔書,不僅“詔安”了他們這兩個前朝遺民,更悄然捆住了一支可能生出“異端”思想的筆。

馬車向著帝都方向疾馳,將文人的野性與未竟的故事,一同碾碎在洪武年間的官道之上。而夜空深處,那天幕似乎閃爍了一下,最終徹底隱去,仿佛從未出現過。

就在施耐庵與羅貫中被“禮送”入京的同時,洪武皇帝朱元璋針對“天幕汙蔑”的撥亂反正行動,以更迅猛、更廣泛的姿態展開,其用意深遠,旨在徹底扭轉天幕帶來的不利影響,重塑朝廷的絕對權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首先感受到這股“春風”的,是那兩個曾被天幕公開點名為“建文四傻”的年輕學子——齊德尚未改名齊泰)與黃子澄。

一道旨意分彆送達二人府上或任所,內容大同小異:著其即刻準備,參加即將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特設“博學鴻儒科”,以展其才學。

這對齊德和黃子澄而言,不啻於久旱甘霖,絕處逢生!

自從天幕將“建文四傻”的帽子扣在他們頭上,他們便如同染上了瘟疫,同學避之唯恐不及,教諭雖未明言貶斥,但科舉之路已然斷絕,平日裡承受的異樣眼光與私下指摘,更是讓他們度日如年,甚至心生歸隱之念。

如今,這道旨意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平反!皇帝用行動告訴所有人,朝廷不信天幕讒言,唯才是舉!他二人並非什麼“禍國蠢材”,而是值得皇帝親自考核、有望重用的“博學鴻儒”!

齊德捧著旨意,激動得熱淚盈眶,在家中設香案叩謝皇恩,隻覺得胸中塊壘儘消,對未來的仕途重新燃起無限希望。黃子澄亦是如此,連日來的陰鬱一掃而空,立刻閉門謝客,埋頭苦讀,誓要在科考中一鳴驚人,報答聖恩。

此舉迅速在官場傳開,引發了不小的震動。所有人都看清了皇帝的態度:陛下不僅不信天幕,更要大力提拔被天幕“汙蔑”之人,以此彰顯皇權的絕對正確,以及對“妖言”的徹底否定。

更引人矚目的信號,出現在老曹國公李貞的葬禮上。

李貞作為朱元璋的姐夫,年高德劭,他的逝世是勳貴圈中的一件大事。葬禮極儘哀榮,皇帝親自輟朝三日,親自致祭,百官往吊。

而在葬禮上,一個消失了許久的身影,重新出現在眾人視野中心——那便是被天幕斥為“戰神”、“葬送百萬大軍”的曹國公世子,李景隆!

他一身重孝,以嫡長孫的身份,承擔起了主要迎送賓客的責任。雖然麵容憔悴,悲戚之色甚濃,但其行動舉止,沉穩有度,並未因天幕的揭露而顯得局促不安。更重要的是,在場的所有勳貴文武,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都依舊以“曹國公世子”之禮待之,仿佛天幕中那個愚蠢敗軍的形象從未存在過。

皇帝不僅親臨,而且宮中賜下的賻贈格外豐厚,並明確指示由李景隆主持喪儀。這無疑是一個極其強烈的政治信號:陛下對李家恩寵未衰,對李景隆也並未因天幕之言而棄用。所謂的“未來”,在陛下的意誌麵前,不值一提。

李景隆的“回歸”,讓許多原本因天幕而對自身命運感到惶恐的勳貴子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一係列眼花繚亂的操作——從嚴禁觀看天幕到保甲連坐,從擢升方孝孺到征召施、羅,從平反齊、黃到默許李景隆亮相——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朱元璋坐在深宮之中,冷靜地操控著這一切。他的目的非常明確:首先要從思想上統一口徑,否定天幕的權威性;其次要從行動上切斷天幕的傳播,防止其繼續蠱惑人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重新牢牢掌控權力的分配與話語的解釋權。

他要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天下人:誰能升官,誰被重用,誰家恩寵不衰,隻取決於他朱元璋的意誌,而非什麼虛無縹緲的“天幕預言”!他要將這被天幕攪動的人心,用更強力的手段,重新納入他設定好的軌道。

那張名為“皇權”的無形羅網,正以更密、更韌的絲線,悄然重織,覆蓋整個大明。那些試圖在網眼間窺探“未來”秘密的目光,要麼被強行扭回,要麼,就將麵臨被這羅網無情絞碎的風險。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戰神圖譜 瘋了吧?你管這叫58號落選秀? 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 魂穿大唐:開局便被長樂賴上了 惹我?首富我閨蜜,攝政王我義兄 大明:我是朱標他舅 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 巔峰神豪傳 無敵下山,先斬白月光 仙帝回歸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