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畫麵聚焦於動蕩的寧遠城。麵對洶洶兵變,剛剛立下“五年平遼”軍令狀的袁崇煥,展現出了與他書生出身不符的果決與狠辣。
“袁崇煥深知,兵變如同燎原之火,若不迅速撲滅,不僅‘五年平遼’成為笑談,整個遼東防線都可能瞬間崩盤。”朱及第的語速加快,配合著畫麵中袁崇煥沉著冷靜地調動親信部隊,分割、包圍嘩變士兵的場景。
“他沒有絲毫猶豫,采取了最為直接也最為殘酷的手段——鎮壓!”畫麵上出現明軍內部廝殺的殘酷景象,帶頭鬨事的軍官和士兵被迅速揪出、當場處決,血淋淋的人頭被懸掛起來示眾。袁崇煥本人則親自出麵,對參與嘩變但情節較輕的士兵進行訓誡安撫,承諾儘快解決欠餉問題。
“這一手‘蘿卜加大棒’效果顯著,”朱及第總結道,“在展示了鐵血手腕,迅速穩定了秩序之後,袁崇煥贏得了短暫的時間窗口。寧遠城的危機暫時解除了,但引發危機的根源——那要命的‘欠餉’問題,卻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依舊高懸在他的頭頂。”
兵變是壓下去了,可錢從哪裡來?袁崇煥比任何人都清楚,沒有餉銀,今天的鎮壓隻是飲鴆止渴,明天就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動亂。
“袁崇煥將目光投向了北京。”朱及第解釋道,“他知道,靠遼東本地籌措或者指望空虛的國庫,根本是癡人說夢。唯一的希望,就是皇帝的內帑——皇帝的私人小金庫。”
畫麵上,袁崇煥的八百裡加急奏疏送到了崇禎皇帝的禦案前。奏疏裡,他詳細陳述了寧遠兵變的嚴峻形勢以及穩定軍心的迫切性,核心請求就一個:請皇上速發內帑,以解燃眉之急!
“這是一個非常敏感且無奈的請求,”朱及第分析道,“內帑屬於皇帝的私產,與國庫是分開的。向皇帝要私房錢來填補國家財政的窟窿,本身就說明了朝廷財政已經到了何等山窮水儘的地步。而且,這等於是在打戶部和那些主張減免稅收的東林黨人的臉。”
平台之上,年輕的崇禎皇帝看著袁崇煥的奏疏,眉頭緊鎖。他登基不久,內帑雖有些積累主要是天啟朝留下的以及魏忠賢抄家所得),但在他心中,這是應對真正緊急情況的儲備,甚至是他的私產。
“他才剛剛給予袁崇煥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期待,‘五年平遼’的藍圖還在耳邊回響。”朱及第描繪著崇禎複雜的心理活動,“可這宏偉計劃的第一步還沒邁出去,袁崇煥非但沒有立刻帶來捷報,反而先惹出了兵變,現在更是伸手向他要錢,還是要動他的內帑!”
畫麵中,崇禎的臉上閃過一絲不悅和肉痛。他理想中的劇本,應該是袁崇煥一上任就妙手回春,節節勝利,不斷帶來好消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麻煩不斷,還需要他自掏腰包去填坑。
“然而,崇禎也明白寧遠的重要性。”朱及第繼續道,“如果寧遠因為欠餉而真的亂了甚至丟了,那他這個新君的臉麵、威望,乃至大明的江山,都將遭受毀滅性打擊。權衡利弊之下,他最終還是咬著牙,批準從內庫中撥發餉銀,火速運往寧遠。”
聖旨下達,危機暫時緩解。但崇禎心中,那顆不滿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他看著袁崇煥謝恩的奏疏,心裡或許在嘀咕:“朕對你寄予厚望,傾力支持,你可莫要辜負了朕……這‘五年平遼’,才剛剛開始,便讓朕動用了內帑,往後……”
彈幕上觀眾看得分明:
【崇禎這是心疼錢了!】
【這才哪到哪啊,以後要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袁崇煥也是沒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感覺崇禎的信任開始打折了……】
天幕下的朱元璋,看到這裡,不由得重重歎了口氣。
“蠢材!”他罵道,不知是在罵袁崇煥辦事不力惹出麻煩,還是在罵崇禎心疼那小錢,“為君者,當知輕重緩急!邊軍不穩,江山傾覆在即,些許內帑算得了什麼?若能穩住軍心,換來遼東安寧,便是耗光內帑也值得!如此斤斤計較,豈是帝王氣度?!”
他仿佛已經看到,這對君臣之間,因為“錢”的問題,那道最初的裂痕正在不斷擴大。而帝國的命運,也在這細微的嫌隙中,加速滑向未知的深淵。
天幕上,關於袁崇煥請求內帑引發的微妙君臣關係,引發了網友們更深層次的探討。一條被頂到前列的長篇評論,其觀點之犀利,讓所有人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這位id為“帝王心術觀察者”的網友寫道:
“up主,各位,我們必須要理解崇禎皇帝朱由檢此刻的心理。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小白’,驟然被推上至尊之位,周圍是看似忠誠實則心思各異的臣子。他內心深處最恐懼的,就是被欺騙,被蒙蔽!他渴望掌控,渴望證明自己,所以才會對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承諾給予如此熾熱的信任。”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網友繼續分析,“袁崇煥上任伊始,非但沒有立刻帶來勝利的曙光,反而先捅出了‘兵變’這個簍子,這已經讓追求‘完美開局’的崇禎心生不悅。緊接著,袁崇煥就伸手要錢,要的還是皇帝自己的內帑!這在崇禎看來,像什麼?像不像一個誇下海口的人,剛起步就露了怯,開始找各種理由和困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旦‘他可能在騙我’這個念頭在崇禎心中生根,”網友的結論帶著一絲寒意,“它就會瘋狂滋長。以後袁崇煥的任何行動,任何請求,任何戰報,在崇禎眼中都會被打上問號。他是真的困難,還是找借口?他是真的贏了,還是虛報戰功?信任一旦出現裂縫,就再難彌合。這是幾乎所有皇帝的‘通病’——極度自負又極度缺乏安全感,無法容忍絲毫的‘欺瞞’,哪怕這種‘欺瞞’隻是能力不及或形勢所迫。”
最後,這位網友更是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彆說朱由檢這個亡國之君了,就算是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又如何?他對臣子的猜忌和嚴酷,難道不是這種‘帝王通病’的極致體現嗎?”
這條評論仿佛打開了閘門,更多網友開始加入了比較朱元璋與朱由檢的行列:
【這麼一說,朱元璋和朱由檢還真有點像!都是工作狂,事必躬親!】
【對對對!一個廢了丞相,一個頻繁換首輔,都是對大臣極不信任!】
【兩人都多疑,朱元璋搞胡藍之獄,殺功臣;朱由檢在位十七年換了幾十個內閣首輔,殺督師尚書!】
【性格都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
【而且都比較……摳門?朱元璋對官員俸祿刻薄,朱由檢舍不得花內帑!】
【最像的是,兩人都以為自己在拯救國家,結果一個把國家管得太死,一個把國家徹底搞崩了。】
【一個開局一個結局,大明這頭一尾兩位皇帝,在某些方麵簡直是鏡像!】
“哐當!”
奉天殿前,朱元璋猛地一腳踹翻了禦座旁的香爐,爐灰四濺!他胸膛劇烈起伏,臉色因極致的憤怒而漲紅,那雙眼睛幾乎要噴出火來!
“放肆!狂妄!!”雷霆般的怒吼震得整個廣場都在顫抖,“竟敢拿咱跟那個亡國之君相提並論?!咱驅逐胡元,恢複中華,開創大明基業!他朱由檢是個什麼東西?葬送江山的敗家子!無能蠢材!!”
朱元璋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天幕的手指都在哆嗦。他一生最恨彆人質疑他的權威,更無法容忍自己竟然被後世之人與一個導致社稷傾覆的不肖子孫放在一起比較!這對他而言,是奇恥大辱!
“咱殺功臣,是為了大明江山永固,是為了鏟除奸佞!咱勤政,是因為天下是咱一手打下來的,咱要對得起這份基業!咱對官員苛刻,是讓他們知道敬畏,不敢貪腐欺民!”朱元璋咆哮著,試圖駁斥那些“荒謬”的比較,“他朱由檢呢?他有什麼功業?他殺的是能臣乾將!他勤政是瞎忙活,越忙越亂!他摳門是愚蠢,連軍餉都舍不得發!如何能與咱相比?!!”
朱標和朱棣等人嚇得連忙跪倒在地,連聲勸慰:“父皇息怒!”“陛下保重龍體!”他們深知,父皇的尊嚴和功業,是其絕對的逆鱗。
然而,在暴怒的深處,朱元璋心中是否也閃過一絲連他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悸動?那些網友指出的“多疑”、“剛愎”、“對臣下苛刻”……難道真的沒有一絲相似之處嗎?隻是,他的雄才大略和赫赫武功掩蓋了這些,而朱由檢的平庸和倒黴,則將這些特質放大成了亡國的催化劑。
朱及第看著評論區激烈的討論和對比,沉默了片刻,緩緩說道:“網友們提出的比較,確實引人深思。曆史有時就是如此的吊詭,一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帝王,其行為模式和性格深處,或許存在著某種隱秘的關聯。開國之君的雄猜與末世之君的疑忌,表現形式不同,但其對王朝命運的影響,卻都同樣深遠。朱元璋皇帝奠定了大明的根基,也留下了嚴苛的製度和猜忌的傳統;而朱由檢皇帝,則在這沉重的遺產和自身的局限中,走向了悲劇的終點。”
夜空下,朱元璋的怒吼聲漸漸平息,但那份因被“冒犯”而產生的憤怒,以及那絲潛藏的不安,卻久久縈繞在奉天殿前。這場跨越時空的隔空比較,如同一麵殘酷的鏡子,不僅照出了崇禎的困境,也仿佛映出了朱元璋自身那複雜帝王心術的另一個側影。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