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裡,朱及第喝了口水,繼續著他的講述:“老鐵們,鄭和人生中另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就是改變了明朝皇統的‘靖難之役’。在這場叔侄相爭的大戲中,鄭和扮演的角色,可絕不僅僅是一個端茶送水的內侍。”
他壓低了些聲音,仿佛在講述一個秘密:“當時,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但他的三個兒子——世子朱高熾、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卻還在南京作為人質,留在建文帝眼皮子底下。這無疑是懸在朱棣頭上的一把利劍。”
“而鄭和,就利用了他太監的身份,以及常年在宮中行走、不易引人懷疑的便利,”朱及第語氣中帶著一絲欽佩,“他成為了連接北平與南京之間的一條秘密紐帶!他多次冒險往來於兩地,不僅為朱棣傳遞重要的朝廷動向和情報,更與身在南京的朱高熾三兄弟保持了秘密聯係,穩定他們的心神,或許還參與策劃了他們後來的安全撤離。”
“更精彩的還在後麵。”朱及第繼續說道,“建文帝派大臣張昺、謝貴前往北平,意圖控製燕王府。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鄭和展現了他不僅有謀,更有勇的一麵!”
畫麵仿佛隨著朱及第的講述,回到了那個緊張的北平城。
“當朱棣假裝瘋癲,誘騙張昺、謝貴進入燕王府時,鄭和可不是躲在後麵。史料記載他參與了對張、謝二人的擒殺行動!”朱及第強調,“想象一下,一個太監,在那個關鍵時刻,與其他燕王府的護衛、將領一樣,披上了沉重的鎧甲,手持利刃,參與了這場決定命運的戰鬥!這需要何等的膽識和決斷!”
“而這隻是開始。”朱及第語速加快,“在隨後的北平保衛戰中,麵對朝廷大將李景隆率領的數十萬大軍圍攻,鄭和更是‘出入戰陣,多建奇功’。他不僅留在城內參與守城,還常常奉命突出重圍,奔走於北平周邊各地,去聯絡那些忠於朱棣或被說服的舊部、將領,為朱棣爭取援軍,穩定後方。”
“網友【文武雙全】:好家夥!這才是真·太監中的戰鬥機!
“網友【曆史細節控】:以前隻知道鄭和航海厲害,沒想到打仗也這麼猛!”
“網友【重新定義太監】:這表現,放哪個朝代都是能封侯拜將的狠人啊!”
奉天殿前,一片寂靜。徐達、湯和、傅友德、藍玉這些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開國勳貴們,此刻都收起了之前或許存在的對“宦官”的些許輕視,臉色變得凝重而嚴肅。
他們太清楚戰場是什麼樣子了。披堅執銳,陷陣先登,那是提著腦袋玩命的勾當。聯絡各方,穩定軍心,更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
良久,潁國公傅友德緩緩吐出一口氣,由衷地讚道:“臨危不懼,陷陣破敵,聯絡四方……此子,確是個爺們兒!”他用上了軍中最高規格的讚譽。
“不錯,”徐達也微微頷首,目光中帶著對勇武者的欣賞,“觀其行事,有膽有識,絕非尋常閹宦可比。燕王能得此人,亦是幸事。”
藍玉更是直接,咧嘴笑道:“是條好漢!可惜了,是個閹人,不然放在軍中,定是一員衝陣猛將!”
連朱元璋都暗自點頭。他用人向來重能力輕出身,鄭和在此役中表現出的忠誠、勇敢和能力,確實贏得了他的認可。他瞥了一眼身旁的朱棣,心中暗道:老四這小子,看人的眼光,倒是不差。
朱棣此刻心潮澎湃,他雖然還未經曆靖難,但天幕所描繪的那個在未來對他忠心耿耿、能力卓絕的鄭和馬和),已經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暗暗發誓,若真有那麼一天,定要重用此人!
朱及第繼續說道:“所以說,鄭和後來能統領龐大的寶船艦隊,絕非偶然。正是在靖難之役的血火考驗中,他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勇氣和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這才被朱棣委以重任,最終成就了七下西洋的不朽傳奇!”
朱及第四人離開餐廳,沿著寬敞的走廊漫步消食,他繼續對著鏡頭分享:“老鐵們,咱們上回書說到鄭和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神勇,贏得了朱棣的絕對信任。那麼問題來了,朱棣,也就是永樂大帝,為什麼在他登基後不久,就傾舉國之力,支持鄭和進行規模如此空前、耗費如此巨大的遠洋航行呢?這裡麵眾說紛紜。”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第一個,也是最實在的原因——搞錢!永樂皇帝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一個超級‘工程帝’。他乾了幾件燒錢的大事: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平,要重修紫禁城,要疏通並擴建京杭大運河以保證北方的物資供應……哪一項不是吞金巨獸?朝廷國庫的壓力山大!”
“網友【經濟基礎】:懂了,一切為了gdp!”
“網友【永樂大工程】:遷都、修皇宮、挖運河……這花錢速度,擱哪個朝代都扛不住啊。”
朱及第點頭:“所以,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朝貢貿易’和‘官方特許貿易’。龐大的寶船艦隊帶著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特產出去,換回沿途各國的香料、珍寶、奇珍異獸,這些物資一部分充實國庫,一部分進入皇家和權貴的口袋,利潤驚人。這可以說是一次由國家主導的、規模宏遠的‘走出去’創彙行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個原因,就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傳說靖難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他擔心建文帝流亡海外,糾結勢力卷土重來,所以派鄭和順便查訪。”
說到這裡,朱及第自己先笑了:“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有點扯。動用幾萬人的艦隊,幾十年的時間,七次遠航,就為了找一個生死未知的廢帝?這成本效益比也太低了。更可能的是,這是一個順帶的、或者說對外的借口,真正的核心目的,比這宏大得多。”
他神色認真起來,伸出第三根手指:“這第三個,也是我認為最核心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應對當時來自西方的巨大威脅——帖木兒汗國!”
天幕上適時出現了帖木兒汗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地圖,其版圖從中亞一直延伸到西亞,對明朝的西陲形成了巨大的壓迫感。
“帖木兒這個人,堪稱一代梟雄,他重建了幾乎堪比成吉思汗的龐大帝國,並且對東方的明朝虎視眈眈。”朱及第解釋道,“永樂皇帝即位時,帖木兒甚至已經在集結大軍,準備東征明朝了!雖然後來帖木兒在遠征途中病死了,但他的帝國餘威猶在,始終是明朝西部最大的戰略威脅。”
“網友【戰略視野】:臥槽!原來下西洋還藏著這麼一層軍事外交目的!”
“網友【地圖開疆】:這麼一看,永樂皇帝的格局是真的大!”
“所以,”朱及第總結道,“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穿越印度洋,前往中東乃至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並聯合那些可能與帖木兒汗國有矛盾的勢力,比如當時已經衰落的伊爾汗國後繼者們,或者其他穆斯林政權,試圖構建一個針對帖木兒帝國的戰略包圍網或者說外交同盟。這是一次跨越海洋的‘遠交近攻’!”
奉天殿前,洪武君臣們的呼吸都急促了起來!
“帖木兒?!”朱元璋目光銳利如鷹,死死盯著天幕上那個龐大的帝國疆域。他當然知道這個盤踞在西域的強敵,隻是沒想到其對大明的威脅竟如此迫近,更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未來會以如此恢弘的方式去應對!
徐達、馮勝等武將更是血脈賁張。他們一生征戰,對強大的對手有著天然的敏感。聯合遠洋勢力共抗強敵?這思路何其大膽!何其壯觀!
“老四……好小子!”朱元璋忍不住低聲說了一句,語氣複雜,既有對潛在威脅的擔憂,更有對朱棣這份魄力與戰略眼光的某種激賞。
李善長撚須的手停住了,喃喃道:“若真能通過海路,聯絡西方諸國,共製帖木兒……這確是一招妙棋!可這投入,這風險……”他已經被這宏大的構想所震撼。
朱棣本人更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一條不同於陸地征伐的、更為廣闊的強國之路!海洋,不僅能帶來財富,更能承載帝國的戰略雄心!
朱及第最後對著鏡頭說道:“所以,鄭和下西洋,絕非簡單的揚威耀武或尋人賺錢,它背後是永樂皇帝基於當時國際形勢做出的,集經濟、外交、戰略探尋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戰略。其眼光之長遠,氣魄之宏大,足以令後世敬仰。好了,動機分析完畢,咱們也該去找點樂子了!”
航程在繼續,而曆史的波瀾,正通過這小小的鏡頭,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時空,同時激蕩起無儘的回響。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