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春風,裹挾著檄文的墨香與兵刃的寒氣,吹遍了中原大地。曹操在陳留發出的討董檄文,如同一顆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天下群雄的響應。十八路諸侯,或懷著忠義之心,或揣著割據之念,紛紛提兵西進,會師酸棗,共推袁紹為盟主,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董”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陳留城外的聯軍大營,連綿數十裡,旌旗如林,遮天蔽日。不同樣式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有袁字大旗的張揚,有公孫氏圖騰的淩厲,有孫堅部曲的精悍,也有曹操“忠義”旗的樸素。營盤之間雖緊密相連,卻隱隱透著一股疏離——每個人都知道,這聯盟的背後,是各自的算計。
曹操的中軍大帳內,氣氛卻異常熱烈。
呂子戎站在帳下,看著曹操與諸將商議進軍方略。曹操身著鎧甲,雖麵色依舊帶著幾分風塵,眼神卻比在陳留招募鄉勇時更加銳利,舉手投足間,自有一股領袖的氣度。他正指著地圖,分析著進軍汜水關的路線,言語間條理清晰,殺伐果斷,偶爾望向諸將的目光,也帶著安撫與期許。
“……汜水關乃洛陽門戶,董卓必派重兵把守。某意,明日兵發汜水關,先挫其銳氣!”曹操的聲音擲地有聲。
帳內諸將紛紛應和:“孟德公所言極是!”
呂子戎看著這一幕,心中的敬佩又深了幾分。自投靠曹操以來,他親眼見證了這位“孟德公”如何以一己之力,串聯起各路諸侯,如何宵衣旰食,謀劃討董大計。他覺得,這就是他要找的“當世英雄”——敢行刺,敢舉義,敢為天下先,眼中燃燒著匡扶漢室的火焰。
散帳後,諸將陸續離去,帳內隻剩下曹操與呂子戎。
曹操走到案前,拿起那封傳遍天下的討董檄文,輕輕撫摸著上麵的字跡,歎了口氣:“檄文雖發,諸侯雖聚,可這天下,真能如檄文所言,‘共誅國賊,複我漢室’嗎?”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呂子戎上前一步,語氣堅定:“孟德公放心!至少子戎相信,您是真心為了匡扶漢室!”
曹操抬眸,看著呂子戎眼中純粹的信任,心中一動,笑道:“子戎為何如此信我?”
“刺董之舉,非忠義之士不能為;散儘家財,招募鄉勇,非有擔當者不能為;串聯諸侯,共舉大義,非有遠見者不能為。”呂子戎朗聲道,“此三者,足見孟德公之心!”
曹操哈哈大笑:“好一個呂子戎!某得你相助,如虎添翼!”
呂子戎深吸一口氣,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他解下腰間的青釭劍,雙手捧著,鄭重地遞到曹操麵前。
“孟德公,此劍名為青釭,乃常山趙雄二哥所贈,象征‘德厚君仁,以劍護民’。子戎雖習得幾分武藝,卻自覺難當此劍之重。”他眼神灼灼地看著曹操,“如今見孟德公為討董大業鞠躬儘瘁,子戎願將此劍贈予公!願公持此劍,斬除國賊,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青釭劍在帳內燈火的映照下,泛著清冷而威嚴的光,仿佛也在期待著新的主人。
曹操看著這柄劍,又看了看呂子戎堅定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此劍的分量——能被呂子戎這般高手珍視的劍,絕非凡品。而這份饋贈,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與期許。
他沒有推辭,雙手接過青釭劍,緩緩拔出。
劍光一閃,寒意逼人,帳內的燭火都仿佛被這股寒氣逼得搖曳了幾下。
“好劍!”曹操讚歎道,“子戎既以此劍相贈,某便卻之不恭了。某在此立誓,必持此劍,不負子戎所托,不負天下蒼生!”
呂子戎見曹操收下劍,心中大喜,深深一揖:“孟德公不負天下,子戎便不負孟德公!”
自此,青釭劍易主,也象征著呂子戎與曹操之間,那份基於“匡扶漢室”理想的緊密聯結,達到了頂峰。
……
聯軍開拔前的幾日,各營都在加緊操練,曹操營中也不例外。呂子戎閒來無事,便常與營中的將領切磋武藝,一來磨練身手,二來也想看看這討董大軍中,究竟藏著多少英雄豪傑。
第一個找上他的,是典韋。
典韋生得虎背熊腰,力能扛鼎,手中一對重鐵戟,舞動起來如狂風掃葉,勢不可擋。他聽聞呂子戎武藝高強,心中不服,便提著鐵戟,在演武場指名道姓要與他較量。
“呂子戎!某聞你劍法厲害,敢與某一戰否?”典韋聲如洪鐘,震得演武場周圍的士兵耳朵嗡嗡作響。
呂子戎欣然應戰,拔出尋常鐵劍,笑道:“典將軍請賜教!”
“看戟!”典韋大喝一聲,雙戟齊出,帶著千鈞之力,直撲呂子戎麵門。這一戟勢大力沉,若是被擊中,怕是要當場骨斷筋折。
呂子戎卻不慌不忙,身形一晃,如風中柳絮,險之又險地避開雙戟的鋒芒。他的“影匿瑬心舞”本就以靈動變幻見長,麵對典韋這般純粹的力量型選手,更是發揮得淋漓儘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