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末春初,南陽臥龍崗的天,像被亂世的命運攥在掌心——前一刻還是風和日麗,下一刻就落雪漫天;前一刻還是求賢無門的焦灼,下一刻就迎來臥龍展卷的豁然。劉備的馬蹄第三次叩響山道時,雪落滿了衣襟;諸葛亮的羽扇第一次指向天下時,夕陽已染紅了窗欞。孔明燈從夜空劃過的刹那,既是賢才歸位的序章,也是“鞠躬儘瘁”的伏筆——三國的格局,正被這場“雪落隆中”的相遇,徹底改寫。
一、三顧啟程:風和日麗赴茅廬關張心焦顯赤誠
新野城外,晨光正好,冬末的風帶著一絲暖意,吹得路邊的枯草微微晃動。劉備牽著的盧馬,關羽提著青龍偃月刀,張飛扛著丈八蛇矛,三人再次往隆中而去——這是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距第二次已過半月,曹操整頓北方、籌備南征的消息,像一塊石頭壓在劉備心頭,他知道,若再請不到臥龍,新野乃至荊州,遲早會被曹操的鐵蹄踏平。
“大哥,這都第三次了,那孔明要是還擺架子,俺老張就把他的茅廬掀了!”張飛的大嗓門震得路邊的麻雀飛起,他肩上的蛇矛杆沾著草屑,顯然是路上不耐煩時,隨手劈過路邊的矮叢。
劉備勒住馬,回頭看他,語氣卻沒半分責備,隻有堅定:“三弟,前兩次要麼先生雲遊,要麼論道不見,可見先生不是凡俗之輩。越是這樣,越要顯我們的誠心——若能得先生輔佐,彆說三顧,就算十顧,也值。”
關羽撫著長髯,青龍偃月刀在晨光下泛著冷光,他輕聲道:“兄長說得是。曹操已平烏桓,下一步必取荊州,我們缺的就是能定天下的謀主。孔明先生若願出山,便是我們的轉機。”
三人說著,已走了半個時辰,路麵漸漸從土路變成青石道,遠處的臥龍崗輪廓越來越清晰。此時的天依舊晴好,陽光透過稀疏的樹枝,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連張飛都暫時收了急躁,盯著前方的茅廬方向,小聲嘟囔:“希望這次能見到吧,彆再白跑一趟。”
劉備望著臥龍崗,雙手不自覺地攥緊韁繩——他想起司馬徽“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話,想起徐庶臨走前“若得孔明,如魚得水”的囑托,心臟竟有些發顫。這一次,他一定要留住諸葛亮。
二、雪落隆中:晴空驟雪顯異象童子引路見臥龍
剛到臥龍崗山腳,天色突然變了——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時聚起了烏雲,風也驟然轉寒,吹在臉上像小刀子。沒等三人反應過來,一片雪花慢悠悠地落在劉備的衣襟上,緊接著,雪花越來越密,越來越大,轉眼就成了漫天飛雪。
“怎的突然下雪了?”張飛伸手接住一片雪花,雪花在掌心瞬間融化,“這春初的天,哪來這麼大的雪?”
關羽也皺起眉,抬頭望著漫天飛雪:“反常天象,怕是有深意。”
正說著,茅廬方向傳來腳步聲,是上次見過的童子,手裡撐著一把油紙傘,踩著積雪快步走來:“劉將軍,我家先生說,今日雪落隆中,是貴客臨門之兆,讓我來迎將軍。”
劉備大喜,連忙翻身下馬,不顧雪水沾濕衣袍,對著童子躬身:“有勞童子帶路。”
往茅廬走的路上,雪越下越大,地上的積雪很快沒過腳踝,關羽和張飛默默跟在後麵,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上,都積了一層薄薄的雪。童子邊走邊說:“先生今早起來就說,今日會有‘三顧之客’來,讓我備了熱茶,還在案上攤了天下輿圖呢。”
劉備聽著,心中更是敬佩——諸葛亮未出茅廬,竟能預知他今日前來,果然是臥龍之才。
到了茅廬外,童子掀開門簾,一股暖意在雪天裡格外明顯。劉備邁步進去,隻見屋內燃著炭火,案上擺著一張巨大的天下輿圖,一個身穿素色長袍、手持羽扇的男子,正坐在案後看書——正是諸葛亮。他約莫二十七歲,麵如冠玉,目若朗星,羽扇輕搖間,透著一股超然物外的氣度,卻又在眼神深處藏著天下憂思。
三、隆中定計:玄德伏地表誠心臥龍展卷論天下
劉備沒等童子通報,徑直走到諸葛亮麵前,撩起衣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音帶著激動:“漢室末胄、涿郡劉備,拜見臥龍先生!備雖名微德薄,卻心懷匡扶漢室、救民水火之誌,奈何智術短淺,屢遭顛沛。今曹操挾北方之眾,窺伺荊州;孫權據江東之險,虎視眈眈。備欲請先生出山,指點迷津,若能得先生相助,備願執弟子之禮,永不相負!”
關羽和張飛也跟著躬身行禮,連張飛都收起了往日的急躁,眼神裡滿是期待。
諸葛亮放下羽扇,連忙起身扶起劉備,聲音溫和卻有力:“將軍不必多禮。亮久居隆中,不問世事,卻也聞將軍‘攜民渡江’‘善待百姓’之事,知將軍是仁德之主。今日將軍三顧茅廬,亮若再推辭,便是矯情了。”
他指著案上的輿圖,羽扇輕點:“將軍且坐,聽亮為將軍論天下大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備坐在案前,關羽張飛立在身後,目光都集中在輿圖上。諸葛亮的羽扇先指向北方:“曹操已平烏桓,統一北方,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再指向江東:“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最後,羽扇停在荊州與益州:“將軍欲成大業,當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取荊州為家——荊州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劉表不能守,此天所以資將軍;第二步,西取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三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這番話,說得劉備心潮澎湃,他猛地起身,再次躬身:“先生之言,如撥雲見日!備雖不才,願先生不棄,輔佐備共圖大業!”
諸葛亮看著劉備眼中的赤誠,羽扇輕搖,緩緩道:“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然感將軍三顧之情,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四、黃昏辭廬:論策忘時夕陽落隱士感歎不得時
兩人一論天下,便忘了時間。等諸葛亮將“聯吳抗曹”“內修政理”的細節一一說清時,窗外的雪已停,夕陽正緩緩落下,將茅廬的窗欞染成暖紅色。
“哎呀,竟已黃昏了!”劉備起身看向窗外,隻見夕陽的餘暉灑在積雪上,泛著金色的光,遠處的山巒被暮色籠罩,透著幾分寧靜,卻也藏著亂世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