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轉瞬即逝的“擾動”感,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無形的石子,在星火聯邦高層和“規則橋項目理事會”內部激起了層層漣漪。雖然異宇宙的規則信息流迅速恢複了正常,那份“藍圖”依舊穩定傳遞,但那一瞬間的中斷與難以言喻的“感覺”,無法被忽視。
凱洛斯教授立刻召集了核心團隊進行緊急評估。
“能確定乾擾源的性質或方向嗎?”他詢問負責信號分析的首席工程師。
“無法精確定位,”工程師搖頭,麵色凝重,“‘擾動’並非來自我們熟悉的規則層麵,它更像是一種……背景層麵的微顫。就好像……支撐兩個宇宙進行規則交互的‘基座本身’,輕微晃動了一下。”
這個比喻讓所有人心中一沉。如果“基座”會晃動,那意味著他們正在構建的“規則橋”,其基礎可能比想象中更加脆弱,或者,存在著他們尚未知曉的外部風險。
泛銀河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幾種可能:
1.異宇宙內部動蕩:對方宇宙可能正在經曆某種宏觀尺度的規則變遷或內部衝突,波及到了規則交互的穩定性。
2.多元宇宙環境變化:可能存在第三個、或多個未知的宇宙或維度,其活動間接影響到了本方宇宙與“鄰居”之間的連接。
3.“橋梁”本身的副作用:規則橋的構建過程,可能像在平靜的維度之海中航行,本身就會激起一些“浪花”,吸引未知存在的注意。
無論是哪種可能,都意味著風險等級的提升。
“我們需要調整策略,”一位安全顧問在理事會會議上強調,“在查明‘擾動’來源和性質之前,規則橋的建造必須更加謹慎,甚至考慮暫停擴大接收網絡,專注於鞏固現有成果和深化理解。”
“但不能因噎廢食,”凱洛斯反駁,但語氣也帶著前所未有的審慎,“‘擾動’本身也是一個信息源。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調整‘規則諧振晶格’的敏感度,專門捕捉這類‘背景微顫’的信號,嘗試分析其模式。理解風險,本身就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經過激烈討論,理事會達成了新的決議:
1.暫停規則接收網絡的規模擴張。
2.集中資源優化現有晶格陣列,提升其對“背景微顫”類信號的捕捉和分析能力。
3.啟動代號“深空之耳”的附屬項目,利用聯邦所有深空監測站,掃描本方宇宙內任何可能與此次“擾動”相關的異常現象,排除內部因素。
4.將此次事件及分析報告,再次以高度抽象的“共鳴信號”形式,發送給異宇宙存在,觀察其反應。這是一種謹慎的試探,詢問:“你那邊,一切都好嗎?”
決議迅速得到執行。規則橋的建造進入了短暫的“鞏固與觀察期”。科學家們像耐心的獵人,布下更精細的網,等待著那可能再次出現的“擾動”,試圖從中解讀出隱藏在多元宇宙背景噪音中的秘密。
與此同時,在“無儘族廊”星雲,對“播種者紋章”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勘察團發現,當本方宇宙規則橋接收到異宇宙信息流時,這枚古老的紋章也會產生極其微弱的、同步的規則共振。而當“擾動”發生時,紋章內部的邏輯結構,曾出現過一次短暫的、指向性的規則偏轉,其方向並非指向異宇宙,而是指向了……銀河係的某個未知深處!
這個發現令人費解。“播種者紋章”為何會對本方宇宙內部銀河係內)的某個坐標產生反應?難道“擾動”的源頭,並非完全來自異宇宙,也與本方宇宙內某個未知的、與“播種者”相關的事物有關?
線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星火聯邦意識到,建造規則橋,不僅僅是與一個異宇宙鄰居建立聯係,更可能是在揭開一個橫跨多元宇宙、貫穿古今時空的、更加宏大和複雜的謎團。
他們點亮了風燈,引來了期待的回應,卻也照出了潛藏在更深黑暗中的、搖曳的影子。
探索的腳步,在短暫的停頓後,帶著更深的警惕與更強烈的好奇,再次向前邁去。這一次,他們的目標不僅是連接彼岸,更要弄清楚,在這片規則的深海中,除了那位欣賞可能性的“鄰居”,是否還遊弋著其他未知的“巨獸”。
喜歡無序穿行者請大家收藏:()無序穿行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