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的秦思悅與陸維寧一陣無語,然後又覺得不對,這夢太真實,土地公公呢!
兩人對看一眼,陸維寧就牽著她繼續往前走,零食水果掃把簸箕,包子饅頭湯粉,針頭線腦頭花拖鞋非常有煙火氣。
這一切對於兩個人來說都很陌生,現代社會網絡與人工智能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線下商店很多時時候是因為意境,人類需要不同的感受。
“2000年社會環境是這樣的嗎?”
“應該是吧!那個時候網絡剛開始,電話都沒有完全普及,人力是最大的生產力。如果是這樣的,也挺好,人與人之間都很熱情,你看。”
不遠處的地方,一個老婆婆帶著小孫女,正與人逐一打招呼,好像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這市場裡的人也都回應的很熱絡。很久以前的華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沒有熟人辦不成事。
現在曾在社會基層的秦思悅更願意稱呼它為利益社會,以個人能力定勝負,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擺爛和躺平要不是對自己沒有要求,要不是有足夠豐富的家底。
秦思悅原現在躺平方案,是因為她對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有計劃,而且她沒有任何負擔,秦爸秦媽還能給一點托底,她對生活還沒有太高的物質要求。
但要論抗風險能力,除了社會福利,其它的也是需要她用工作來換的。
“維寧,我看那個時候也很有煙火氣,好像還不錯。”
“嗯。”
走出菜市場,一條公路,公路兩邊有很多遮陽傘,傘下是各種各樣的小攤和農產品,公路邊上有很多等車的,看到小巴士過來遠遠的就有人招手攔車,小巴士穩穩的停在那人前麵,還有售票員下來賣票。
這......對,那個時候人力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一個一個遮陽傘的後麵是一個一個門麵,每家門店裡也賣著各式各樣的東西,招牌上麵的寫的有五金、農機、副食、機修,補胎、服裝.....怎麼這麼亂啊!不過確實很有生活氣息。
陸維寧就牽著秦思悅在小鎮上瞎逛,然後他們旁邊的站裡突然跑進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媽,我回來了。今天吃什麼,我們今天上午體育課,好餓啊!”
然後門店後門處走出來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芳芳回來了,還有一個菜就好了,今天有魚啊!”
然後門口三五成群的走過一群一群的中小學生,這是中午放學了,他們不用在學校吃飯嗎?
“他們應該是中午放學了,那時候多是走讀,2000年外出打工還不是特彆多,人口也沒集中向城市轉移。農村還是有很多人的。
你看這鎮上的年輕人可不少,做生意的這樣年齡都不大。”
“我聽說那個時候站在風口上,豬都是飛起來。”
“首先要站對風口,不管什麼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用雙手勞動換生活,眼界與認知都有限,哪怕是風口,也不一定有勇氣去嘗試,農村更是如此。”
這一點秦思悅非常認可,現代社會不是一樣的嗎?機會不是每一個都能抓得到的。
他們逛遍了整個小鎮,看見了河邊兒童嬉戲,看見了田裡農人忙碌,菜地裡婦人施肥,每個人都很忙碌臉上帶著笑。
再然後就看到了,小鎮的小型加工廠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最後不少年齡大的人關了加工廠隨子女離開,學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少,政府的高速路,輕軌,高鐵橫穿小鎮,又有有不少年輕人拖家帶口的回來,又因為孩子教育問題的離開。
小鎮又有了新的設計與改建,慢慢的就變成了秦思悅認識的樣子,直到兩個人重新站到秦家的小樓前。
“這個土地公公有些意思。”陸維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