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破曉,少室山上晨鐘悠揚,驚起林間宿鳥。
奕帆等人早已整裝待發,隻見山道上快步走下一隊灰衣僧人,為首的中年僧人合十施禮:小僧穀明,奉方丈之命,特來迎接奕施主一行上山。
奕帆連忙還禮:有勞穀明師父。
周文淵打量著陡峭的山道,不禁咂舌:這少林寺果然建在險峻之處,難怪能成為武林聖地。
唐江龍折扇輕搖,笑道:周大人此言差矣。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少林寺之所以名揚天下,靠的是佛法精深,武學淵博。
眾人隨著穀明師父拾級而上。
但見石階蜿蜒,古木參天,沿途不時可見練武的僧人。
有的在練習羅漢拳,虎虎生風;有的在修煉易筋經,吐納有序;
還有的在切磋棍法,棍影重重。
付嵇將軍看得目不轉睛,讚歎道:早就聽說少林武學博大精深,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藍漩秋輕聲道:佛門清淨地,武學隻是護法之術,真正的精髓還在佛法之中。
蘇媚兒挽著唐江龍的手臂,小聲說:這裡的氣氛讓人心靜,難怪能培養出那麼多得道高僧。
約莫半個時辰,眾人終於來到山門之前。
但見朱紅山門上少林寺三個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兩側古柏蒼翠,更添莊嚴肅穆之感。
無言方丈早已在殿前等候。
但見這位高僧身著袈裟,麵容慈祥,雙目炯炯有神。
奕帆心中暗忖:這位便是後世所稱的少林寺南園永化堂開山宗師無言正道禪師了。
法名正道,字無言,號雪居,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於明嘉靖丁未。
果然是位得道高僧。
阿彌陀佛。
無言方丈聲如洪鐘,老衲無言,歡迎諸位施主光臨少林。
奕帆連忙上前施禮道:晚輩奕帆,拜見方丈大師。
久聞大師佛法精深,今日特來請教。
無言方丈含笑點頭:奕施主少年英雄,老衲早有耳聞。
請諸位隨老衲到方丈室一敘。
方丈室內陳設簡樸,唯有經書數卷,香爐一尊。
眾人分賓主落座,小沙彌奉上清茶。
無言方丈開門見山,道:聽聞奕施主對佛法頗有見解,不知有何賜教?
奕帆沉吟片刻,道:晚輩以為,佛法講究因果輪回,善惡有報。
但觀當今世道,往往善未必有善報,惡未必得惡果。
不知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無言方丈微微一笑,道:施主此言,倒是道出了世間眾生之困惑。
然佛法所言因果,非止一世。
譬如種樹,春種秋收,此乃短期因果;若種菩提,或許要經曆多世方能開花結果。
奕帆心中一動,想起後世的社會現象,又道:晚輩曾思量,人心善惡,往往與環境相關。
若能使天下人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或許惡念自消。
無言方丈眼中閃過讚賞之色,道:施主此論,頗有見地。
佛曰心能轉境,境亦能轉心,正是此理。
然要做到天下大同,需從每個人做起。
正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這時,錢煒插話道:方丈大師,晚輩有一問。
若見惡人不悔改,當如何處置?
無言方丈正色道:佛門雖講慈悲,亦重智慧。
若遇執迷不悟者,當以金剛怒目降魔,此乃大慈悲也。
然切記,懲惡是為揚善,非為泄憤。
奕帆聽得連連點頭,不禁想起後世的法律製度,又道:大師,晚輩以為,若能建立完善的律法製度,使善者得彰,惡者得懲,或許能助佛法普度眾生。
無言方丈欣然而笑道:善哉!
奕施主眼光獨特,思想新穎。
佛法與世間法,本就相輔相成。
施主能融會貫通,假以時日,必能獨樹一幟。
眾人又談論許久,從佛法到武學,從修身到治國,相談甚歡。
無言方丈對奕帆的見解讚不絕口,稱其慧根深厚,必成大器。
談話間,奕帆注意到方丈室牆上掛著一幅字:武為禪用。
不禁問道:大師,少林以武聞名,不知武學與佛法,孰輕孰重?
無言方丈含笑起身道:施主且隨老衲來。
眾人隨著無言方丈來到練武場,但見數百武僧正在操練。
棍影如林,拳風呼嘯,卻自有一股莊嚴肅穆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