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橋鎮悶熱得像蒸籠。
淩晨一點,鎮政府院子裡的老槐樹上,知了聲嘶力竭。
林萬驍把最後一盞應急燈關掉,黑色彆克悄悄滑出院門。
他沒帶司機,隻拎一隻舊公文包,包裡兩樣東西:省裡試點批文、一張蓋著財政廳騎縫章的空白支票。
三百公裡路程,他開了五個小時,淩晨六點抵達省城。
在省城投公司大樓外,他停好車,在車上睡覺。早上八點半,他喝了一瓶礦泉水,走進省城投公司。
大廳冷氣撲麵,地磚映出人影,像一麵沒有溫度的鏡子。
電梯直上十八層。
省城投董事長曹小東正在辦公室等,桌上兩杯普洱,熱氣盤旋。這就是從領導身邊出去的好處了,當了顧書記的秘書,多少還有點人脈,不謙虛的說,就是人脈很廣。省裡各部門的頭頭腦腦,大多數認識。
昨天打電話和曹小東聯係,把事情大概一說,他爽快答應了今天麵談。
林萬驍進門,沒寒暄,直接把紅頭文件攤在茶幾中央:
《關於同意青橋鎮開展宅基地指標市場化試點的批複》
黑色公章,鮮紅國徽,日期新鮮。
曹小東眯眼,指尖在文件上輕輕一彈:“三百畝指標,打算怎麼玩?”
林萬驍把一張a3規劃圖鋪開,指尖落在青橋鎮西北角:“三百畝宅基地,全部複墾為耕地,節餘指標打包成‘青橋建投’,市城投做第一大股東,鎮裡占股35,村民占股30,社會資本35。”
曹小東抬眼,目光像算盤珠劈啪作響:“授信額度?”
林萬驍聲音不高:“兩億,首期三千萬,一周到賬。”
曹小東笑了,露出被煙熏黃的牙齒:“年輕人,胃口不小。”
林萬驍把空白支票推過去:“省財政兜底,銀行監管,風險可控。”
一句話,像把鑰匙插進鎖孔,哢噠一聲,門開了。
七月十二上午十點,省城投財務室。
打印機吐出一張回單:
收款人:青橋建投有限公司
金額:30,000,000.00元
到賬時間:10:07:36
財務處長把回單複印三份,一份鎖進保險櫃,一份傳真回青橋鎮,一份塞進林萬驍公文包。
林萬驍站在窗前,看遠處高架車流,像一條發光的河。
他掏出手機,撥通鎮財政所:“三千萬到賬,先補發拖欠工資,再修主街水泥路,剩下的還信用社老債,每一筆公開公示,誰動一分錢,我剁誰手。”
電話裡,財政所長老周聲音發顫:“明……明白。”
七月十三清晨六點,青橋鎮大喇叭準時響起。
林萬驍的聲音透過擴音器,在每一條巷子回蕩:
“鄉親們,拖欠三年的工資,今天補發;
坑窪十年的主街,明天動工;
信用社的高利貸,一周清零。
誰再上訪,直接來我辦公室領項目分紅。”
一句話,像雷滾過屋頂。
鎮政府門口,討債的群眾麵麵相覷,有人悄悄收起橫幅。
上午九點,財政所窗口排起長隊,工人們領到第一筆工資,有人當場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