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壓力稍緩,好象給垂危病人拔掉了最礙事的氧氣管,雖然身體依舊虛弱,但總算能騰出手來調理根本了。
林萬驍深知,開發區的身體羸弱,根子在於“氣血不足”,基礎設施老舊,承載力差,吸引力自然無從談起。
以前是沒錢,隻能縫縫補補又三年。如今靠著賣地和談判擠出來的這點寶貴資金,必須用在刀刃上,徹底改善開發區的“體質”。
班子會上,林萬驍提出了“基建先行,環境再造”的戰略。
“各位,債要還,但日子更要過,發展更不能停!”他指著窗外坑窪不平的道路,“就這樣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哪家高端企業願意把精密設備運進來?哪個人才願意在這種環境下搞研發?”
他讓副主任吉同祥分管規劃建設)將早已準備好的《青川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總體規劃圖》鋪在桌上。
“這是我們下一步要打的硬仗,也是我們必須拿下的陣地!”林萬驍的手指在圖紙上劃過,“核心就四件事:路、電、網、房!”
第一,道路暢通工程。全麵拓寬整修園區主乾道和支路,鋪設瀝青路麵,劃設清晰標線,安裝智能路燈和交通信號係統。目標:讓企業和員工“進的來,出的去,走得順暢”。
第二,電網增容改造。協調市供電局,新建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升級改造所有老舊電網。“企業特彆是高科技企業,對電力穩定性和容量要求極高。我們不能讓企業因為動不動跳閘而停產,更不能因為電壓不穩燒了人家的精密儀器!”林萬驍態度堅決。
第三,光纖網絡全覆蓋。引入三大通信運營商競爭機製,鋪設地下光纖管道,實現千兆光纖到廠房、到桌麵。“未來是數字時代,網絡就是開發的區的‘高速公路’和‘神經網絡’,必須高速、穩定、廉價!”
第四,標準化廠房建設。利用清理出的土地,集中建設一批高標準、模塊化、可分割的現代化廠房。“針對中小科技企業和急需快速落戶的項目,我們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務,縮短他們投產周期,降低初始投資成本。”
規劃很美好,但現實骨感。最大的問題依然是:錢。
賣地回籠的八千多萬,大部分要用於還債和保障基本運轉,能擠出來搞基建的額度有限。而上述任何一項工程,都是吞金獸。
“書記,想法是好,可這錢…”張宏誌麵露難色,管錢的他最清楚家底。
“錢不夠,就想辦法。”林萬驍早有盤算,“幾條腿走路:第一,財政擠一點。第二,向上爭一點。省裡市裡對於開發區基礎設施升級有專項補貼資金,吉主任,你帶隊,專門去跑這件事,準備好材料,磨破嘴皮子也要給我啃塊骨頭下來!第三...”
任務分解下去,開發區這台機器再次高速轟鳴起來。
跑資金的重任,落在了副主任吉同祥肩上。他是個技術型乾部,搞規劃、管工程在行,但跑部門、要資金,卻是頭一遭。他帶著發展規劃科長和財務科長,抱著一摞摞精心準備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規劃書、預算方案,開始了“省城求援之旅”。
第一站,省發改委高新技術處。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副處長,態度客氣但透著疏離。聽了吉同祥的彙報,翻了翻材料,慢條斯理地說:“吉主任,你們開發區的積極性是好的。但是省裡的專項資金,每年都是僧多粥少啊。很多國家級開發區、老牌工業園都排著隊呢。你們這個…先報上來吧,我們研究研究,等有機會再安排。”一番話,軟釘子碰得吉同祥心裡涼了半截。
第二站,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對方更直接:“你們這預算做得不錯,想法也好。但省裡的錢也不是大水衝來的,得講究效益和優先級。你們開發區去年的稅收貢獻和增速…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嘛。而且,專項資金需要配套,你們縣裡、市裡能配套多少?”一句話,噎得吉同祥說不出話。青川縣財政本就緊張,配套資金從何而來?
第三站,省經信委產業園區處。態度稍好,但意思差不多:“項目入庫了,但排隊等著吧。今年重點支持的是數字經濟產業園和生物醫藥產業園,你們這個綜合性改造…再等等看。”
一連幾天,跑得腿細了,嘴皮磨破了,得到的回複大多是“研究研究”、“排隊等著”、“額度緊張”、“需要配套”。吉同祥一行人住在省城簡陋的招待所裡,看著窗外的霓虹閃爍,心情無比沮喪。
“主任,這麼下去不是辦法啊。各個處室的經辦人員就能把我們擋在門外,連見處長、廳長的機會都沒有。”發展規劃科長唉聲歎氣。
吉同祥咬著牙:“明天再去!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把我們的規劃圖和數據背熟了,逮著機會就說!”
然而,效果甚微。
消息傳回開發區,班子會上氣氛凝重。張宏誌歎了口氣:“唉,我就知道沒那麼容易。上麵的錢,哪有那麼好要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萬驍沉默地聽著彙報,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他知道,常規路徑走不通了。必須另辟蹊徑。
機會很快來了。他接到通知,顧沉舟省長下周要聽取全省幾個重點開發區的工作彙報,並特意點名讓青川經開區參加。
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但林萬驍並不打算在正式彙報時直接要錢,那太露骨,也太不給顧省長麵子,容易讓領導為難。
他精心準備了彙報材料,重點突出開發區近期的改革成效、發展思路和麵臨的瓶頸,特彆是基礎設施滯後對招商引資的製約,但通篇沒有一句直接要錢的話。
彙報會當天,氣氛嚴肅。幾個實力雄厚的開發區主任侃侃而談,成績亮眼。輪到林萬驍時,他言簡意賅,數據紮實,思路清晰,尤其強調了在債務沉重的情況下如何“刀刃向內”搞改革、“精準招商”引鳳凰,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同時也不回避基礎設施落後的現實困境。
顧沉舟聽得頻頻點頭,尤其對“精準招商”和“營商環境淨化”的思路表示讚賞:“萬驍同誌的思路很清晰嘛,不貪大求全,從實際出發,抓住關鍵點發力。很好!開發區的發展,就需要這種闖勁和韌勁。對於你們遇到的困難,省裡也會認真研究,給予必要的支持。”這是原則性的表態,但已是莫大的肯定。
彙報會結束,眾人離場。林萬驍故意放緩了腳步。在會議室外走廊的休息區,他“恰好”遇到了剛才也在會場、負責記錄的一位省政府副秘書長曾是顧沉舟的秘書,與林萬驍相識)。兩人寒暄了幾句。
林萬驍看似無意地感慨道:“秘書長,剛才聽其他兄弟開發區彙報,成績令人振奮啊。我們青川底子薄,隻能更努力。現在最大的抓手就是趁著招商回暖的勢頭,把基礎設施這個短板儘快補上,不然引進的好項目都落不了地,看著乾著急。”
副秘書長何等精明,立刻聽出了弦外之音,笑了笑:“是啊,硬件環境是基礎。省裡對這方麵其實是有專項政策的,比如發改委的高技術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補助、財政廳的產業集聚區以獎代補資金、經信委的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不過,門檻不低,競爭激烈啊。”
林萬驍苦笑:“我們材料報上去了,可能我們工作沒做到位,還在排隊。”他點到即止,沒有抱怨。
副秘書長沉吟片刻,低聲道:“這樣,萬驍。下午發改委高技術處的王處長、財政廳經建處的李處長、經信委園區處的劉處長正好要過來開個小會,協調點事。你如果不急著回去,可以在二樓小會議室那邊‘等等看’。”
心領神會!這是關鍵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