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的“硬環境”肉眼可見地提升,林萬驍立刻將目光轉向了更關鍵的“軟環境”,政務服務。他深知,優良的硬件隻是吸引企業落戶的“誘餌”,而高效、貼心、專業的服務,才是讓企業紮根生長、發展壯大的“土壤和陽光”。
“我們不能搞‘jqk’!”在一次班子會上,林萬驍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jqk:勾進來、圈住、揩油),“把企業勾引來,圈住地,然後就開始吃拿卡要、推諉扯皮?那是自毀長城!我們要的是‘五星級保姆式’服務!”
他雷厲風行,推動成立了“青川經濟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將其作為這場“服務革命”的核心陣地。
中心就設在管委會一樓最顯眼的位置,玻璃幕牆,開放式櫃台,標識清晰。不像衙門,更像銀行的vip貴賓室。林萬驍親自定下規矩:
一站式服務:所有涉及企業的審批、備案、谘詢、投訴等事項,統一由中心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統一反饋。企業無需再跑各個局、科室,真正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保姆式服務:對重點企業、新落戶項目,實行“服務專員”製度,一對一跟蹤,從簽約、注冊、建設到投產運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所有遇到的問題。
秒回應機製:設立企業服務熱線和專屬微信群,對企業訴求必須第一時間響應,簡單問題立即辦,複雜問題不過夜,明確責任人和辦理時限。
監督考核:紀工委書記陳亮牽頭,將各部門對企業訴求的響應速度、辦理效率、企業滿意度納入績效考核,與獎金、評優、提拔直接掛鉤。
規矩立下,風暴隨之而來。起初,一些習慣了“朝南坐”、辦事拖遝的科室人員極不適應,抱怨這是“折騰人”、“伺候人”。但林萬驍態度強硬,親自抓了幾個反麵典型,一個對企業谘詢回複“研究研究”拖了三天的科長,被通報批評,扣罰季度獎金;一個在辦理施工許可時暗示需要“打點”的經辦人,直接被陳亮請去喝茶,調離崗位。
同時,他也樹立正麵榜樣。企業服務中心的首任主任,是林萬驍從縣行政服務中心挖來的業務骨乾,叫方敏,一位三十多歲、乾練利落的女性。她帶著幾個年輕人,真正做到了“微笑服務”、“跑腿服務”。一家新落戶的電子企業急需辦理電力增容,按常規流程至少半個月,方敏帶著服務專員,硬是陪著企業跑供電局,三天內搞定,企業老板送來錦旗:“服務高效似保姆,營商環境如家園”。
口碑,像風一樣在企業家圈子裡傳開。
“嘿,知道青川經開區嗎?那邊現在辦事真叫一個痛快!”“是啊,上次有個消防驗收的問題,我在群裡了一下服務中心,下午就有人上門來看了!”“比市裡效率還高!關鍵是態度好,真把你當回事!”
企業的好評,又反過來促進了招商引資。招商科出去談項目,腰杆更硬了:“政策優惠哪裡都有,但我們這裡的服務,您可以去打聽打聽,絕對是獨一份!”
就在這一片熱火朝天中,周末,林萬驍難得地給自己放了半天假,因為陸蔓休假,來了青川說要吃大戶。
他立刻打電話約了陳亮和王德標。陳亮是他從青橋鎮帶出來的老部下,絕對的自己人;王德標是他一手提拔,在掃黑中經受住考驗的乾將;加上陸蔓,這位省廳的冷麵判官,卻屢次在關鍵時刻給他提供關鍵幫助和情報。這三人,是他在這片土地上初步建立的、最核心的班底。
聚會地點選在了青橋鎮一家依山傍水的農家樂,叫“翠竹苑”。這裡環境清幽,老板是本地人,做的農家菜地道。
林萬驍先到,挑了個靠窗的竹亭。初夏傍晚,微風習習,竹葉沙沙,遠處稻田如碧,讓人心曠神怡。
沒多久,一輛黑色suv停下,陸蔓走了下來。她依舊是一身利落的便裝,短發清爽,眼神銳利,但看到林萬驍時,嘴角微微彎起一個不易察覺的弧度。
“陸隊,大駕光臨,有失遠迎啊!”林萬驍笑著起身。
“少來這套。”陸蔓白了他一眼,自顧自坐下,打量了一下環境,“林書記現在品味見長啊,知道找這種好地方了。”
“主要是心情好。”林萬驍給她倒上剛沏的本地野茶,“開發區最近總算有點起色了。”
“聽說了。動靜不小,又是修路又是抓服務的。”陸蔓語氣平淡,但透著讚許,“看來你這把火,是燒對地方了。”
正說著,一輛舊桑塔納和一輛警用摩托車先後到達。陳亮和王德標幾乎同時趕到。
陳亮還是那副沉穩樣子,手裡居然還提著一份文件袋,被林萬驍笑罵:“出來吃飯還帶工作?趕緊收了!”
王德標則是一身便服,但腰板挺直,步伐虎虎生風,看到陸蔓,立刻敬了個禮:“陸隊!”看來陸蔓已經跟他通過氣了。
“行了行了,這沒局長也沒隊長,都是朋友吃飯。”林萬驍招呼大家坐下,“大家都熟悉,不用介紹了,隨便坐下,不分主次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板過來點菜,林萬驍大手一揮:“特色菜儘管上,土雞、水庫魚、時令野菜都要!再打幾斤你們自釀的米酒。”
菜很快上桌,香氣撲鼻。米酒醇厚甘甜,氣氛很快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