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核查工作組的進駐,像一塊巨石投入龍湖官場的深潭,激起的漣漪一圈圈向外擴散。區委大院裡的空氣仿佛凝固了,經過區長辦公室門口的人都下意識放輕腳步。
趙東來稱病請假兩天,他那個小舅子錢衛東,在被“請”去優化營商環境辦公室“聊”了三個小時後,臉色煞白地出來,當天下午就買了去海南的機票。
林萬驍穩坐釣魚台。他知道,光靠內部霹靂手段還不夠,必須掌握外部輿論的主動權。這把火,得裡應外合地燒。
周三上午,他讓李明坊請來了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葉莉莉。
葉莉莉四十出頭,齊耳短發,戴著金絲眼鏡,一身得體的職業套裝,是班子裡的“秀才”。她敲門進來時,手裡拿著筆記本,姿態恭敬中帶著幾分知識分子的清高。
“林書記,您找我?”
“葉部長,坐。”林萬驍從文件堆裡抬起頭,指了指對麵的椅子,“有個任務交給你。數據核查是刮骨療毒,但咱們龍湖不能隻讓外麵看到‘毒’,更得讓人看到我們‘療傷’的決心和成效。彩虹橋項目重啟,營商環境整治,這些正麵的東西,要加大宣傳力度。”
葉莉莉眼睛一亮。她這個宣傳部長,以前沒少為擦亮龍湖“經濟強區”招牌出力,但那些宣傳稿自己寫著都心虛。如今新書記要搞真刀真槍的改革,正是宣傳口大展拳腳的好機會。
“書記,您的意思是?”
“組織一波集中宣傳報道。不要自說自話,要請外麵的和尚來念經。”林萬驍手指在桌上點了點,“市台、省報,尤其是那些有影響力的平麵媒體,都可以請過來。重點圍繞我們重啟爛尾項目、優化營商環境、擠壓數據水分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幾塊來做文章。基調要紮實,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塑造我們龍湖區委區政府銳意改革、敢於碰硬的形象。”
“明白!”葉莉莉立刻領會精神,“我馬上安排,製定一個詳細的宣傳方案,重點對接幾家省市級主流媒體。”
林萬驍點點頭,像是忽然想起什麼,語氣隨意地補充了一句:“哦,對了。省報那邊,我記得有個叫沈星瀾的記者,跑時政和經濟口的,文筆犀利,看問題也深。如果能請動她來寫篇深度報道,效果應該不錯。你可以嘗試聯係一下。”
葉莉莉心下微訝,林書記連省報具體記者的名字都這麼清楚?她不敢多問,連忙記下:“好的,書記,我親自跟進省報的對接,重點邀請這位沈記者。”
葉莉莉動作很快。兩天後,省報政經部首席記者沈星瀾的電話,就打到了林萬驍的辦公手機上。彼時,林萬驍正在聽取數據核查工作組的階段性彙報。
看到那個熟悉的號碼,林萬驍對彙報的紀委副書記做了個暫停的手勢,拿起手機走到了窗邊。
“林大書記,日理萬機啊?我們社領導親自下的任務,讓我來給您這位改革尖兵做專訪,捧捧場。”電話那頭,沈星瀾的聲音帶著一絲熟悉的調侃,像羽毛輕輕搔過耳膜。
林萬驍嘴角微不可察地揚起一點弧度:“沈大記者肯賞光,是我們龍湖的榮幸。歡迎來指導工作。”
“少來這套官麵文章。”沈星瀾輕笑,“我可是聽說你們龍湖最近挺熱鬨,趙區長都快成‘病房區長’了。這時候讓我去唱讚歌,林書記,你這是把我當槍使啊?”
“槍在你手裡,子彈往哪兒打,你沈大記者自有分寸。”林萬驍語氣平靜,“我們隻是提供真實的素材。是好是壞,是真是假,你那雙火眼金睛,還看不明白?”
“行,衝你這句話,這趟我跑了。”沈星瀾利落道,“明天上午到,半天采訪,半天寫稿。不過話說前頭,稿子怎麼寫,得按我的觀察來,你們那個宣傳部給的通稿,我可不用。”
“求之不得。”
第二天上午九點半,沈星瀾準時出現在龍湖區委大樓。她穿著一件米白色風衣,內襯淺灰色羊絨衫,身材高挑,氣質乾練,脖子上掛著的記者證隨著步伐輕輕晃動。區委宣傳部長葉莉莉和辦公室主任錢友良早已在門口等候,熱情地將她引到小會議室。
林萬驍與沈星瀾的握手,沈星瀾的手指微不可察的在林萬驍掌心劃了一下,目光交接的瞬間,有外人難以察覺的微妙電流閃過。
“沈記者,歡迎。”
“林書記,打擾了。”
專訪開始。葉莉莉本想作陪,被林萬驍以“讓記者同誌放開問,我們放開談”為由支開了。會議室裡隻剩下林萬驍、沈星瀾和她的錄音筆,以及遠遠坐在角落負責記錄的李明坊。
沈星瀾的問題果然犀利,毫不拖泥帶水,直指核心。
“林書記,龍湖區過去幾年一直是北江省的經濟優等生,各項數據亮眼。您上任後大刀闊斧擠水分,是否意味著承認了過去的發展模式存在嚴重問題?這是否是一種否定前任的政治表態?”
“優等生如果靠作弊拿高分,那才是對教育最大的侮辱。”林萬驍應對從容,“我們不是否定發展,而是否定虛假的發展。就像一棵樹,我們不能隻盯著它虛報的高度,更要看它的根係紮得深不深,樹乾實不實。龍湖現在要的,是能經曆風雨的實心木材,而不是一戳就破的彩色泡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重啟彩虹橋項目,您動用了紀委、審計等多部門力量強勢介入,據說觸及了某些本地利益集團。您不怕阻力太大,項目再次擱淺,或者引來更強烈的反彈嗎?”
“阻力一直都有,不因你退縮而消失。”林萬驍目光堅定,“政府最大的信用就是說話算數。對幾千戶等了十年的回遷居民失信,那才是動搖根基。至於反彈……”他頓了頓,語氣帶著一絲冷峻的幽默,“我這個人,比較認死理。屬於老百姓的東西,誰伸手,我就剁誰的手。來一隻,剁一隻;來一窩,端一窩。就看誰頭更鐵。”
沈星瀾筆尖飛快記錄,眼中閃過欣賞。她接著問及數據核查的進展、未來產業規劃、以及如何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係。林萬驍的回答既有宏觀思路,又有具體案例,數據信手拈來,邏輯清晰縝密。
采訪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結束時,沈星瀾關上錄音筆,身體微微後靠,露出一個不同於剛才職業模式的、帶著點私人意味的笑容:“林書記,士彆三日,刮目相看。你這套組合拳,打得是風聲水起啊。”
“形勢逼人強而已。”林萬驍謙遜了一句,轉而問道,“怎麼樣,沈大記者,這讚歌,能唱嗎?”
“素材足夠硬,故事也夠精彩。”沈星瀾收拾著東西,“不過,稿子發出來,恐怕不隻是讚歌,更是一封戰書。你準備好了?”
林萬驍站起身,走到窗邊,俯瞰著樓下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戰書早就下了。現在,不過是讓該看到的人,都看清楚而已。”
沈星瀾也站起身,走到他身邊,聲音壓低了些,帶著關切:“趙東來背後不是沒人,曹副省長那條線……你動了他們的錢袋子,小心狗急跳牆。”
“跳了才好。”林萬驍目光深邃,“不跳起來,怎麼知道藏在哪裡,又怎麼一棍子打死?”
沈星瀾深深看了他一眼,沒再說什麼。有些默契,無需言明。
送走沈星瀾後,李明坊一邊整理記錄,一邊忍不住感歎:“書記,這位沈記者,問題真夠尖刻的。”
林萬驍笑了笑,端起已經涼掉的茶喝了一口:“刀子快,才能切開膿包。她這篇報道出來,比我們開十次動員會都管用。”
兩天後,省報頭版二條刊發了沈星瀾的署名長篇通訊《龍湖“擠水”記:從數字泡沫到實體攻堅》,副標題是“一個經濟強區的轉型陣痛與重生希望”。文章以詳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和犀利的評論,全麵展現了龍湖區在新任區委書記林萬驍帶領下,主動擠壓經濟水分、重啟爛尾工程、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舉措。文中既肯定了龍湖過去的成績,更尖銳地剖析了數據造假背後的深層弊端,將林萬驍“求真務實、敢於亮劍”的形象刻畫得淋漓儘致。
文章一出,瞬間在北江省政商兩界引發強烈反響。省裡主要領導做出了積極批示,兄弟區縣紛紛側目,網絡輿論也是一片點讚。龍湖區委宣傳部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全是要求采訪或取經的。
輿論造勢,初戰告捷。林萬驍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樓下聞風而來的幾家媒體采訪車,知道這把火已經燒起來了。接下來,就看那些藏在暗處的人,還能忍多久。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