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任後的第三天,按照周其文局長的安排,林萬驍主持他分管領域的第一次輿情研判會。會議在局裡的小會議室舉行,參加的是網絡輿情監測處和社會思潮分析處的正副處長以及幾位核心骨乾。
相比於龍湖時動輒幾十人、討論具體工程和項目的常委會,這個隻有十人左右的會議顯得格外精乾,但氣氛卻絲毫不輕鬆。每個人麵前都擺著筆記本電腦和厚厚的材料,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專注而凝重的氣息。
林萬驍坐在主持位,沒有急於開口,目光平靜地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他能感受到那些看似恭敬的目光背後,隱藏著審視與好奇,這位從地方大員上調來的副局長,究竟有多少斤兩?是否懂得部委這套嚴謹甚至刻板的遊戲規則?
“同誌們,開會。”林萬驍的聲音不高,但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咱們的研判會,主要是聽,是學習。請大家按照既定流程,暢所欲言。”
首先彙報的是網絡輿情監測處的馬小鵬處長,一位三十多歲、戴著黑框眼鏡、語速很快的技術型乾部。他熟練地操作著電腦,將投影幕布上的ppt翻到第一頁,上麵是過去24小時全網熱度最高的十個話題榜單,旁邊附帶著熱度趨勢曲線圖和關鍵傳播節點分析。
“林局,各位同事,”馬處長扶了扶眼鏡,開始照本宣科地彙報,“昨日輿情總體平穩,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關於某明星戀情曝光的娛樂話題,熱度雖高,但社會影響層麵較淺;二是某地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關於公共安全的討論;三是關於一項稅收新政的民間解讀和議論,存在部分誤讀;四是……”
他的彙報條理清晰,數據詳實,完全符合規範,將每個熱點的事件脈絡、傳播路徑、主要觀點都梳理了一遍。其他與會者大多低頭記錄,或看著屏幕,顯然對此種模式早已習慣。
林萬驍認真聽著,偶爾在筆記本上記錄幾個關鍵詞。當馬小鵬處長彙報完畢,看向他時,他沒有像預想中那樣直接讓下一個處室彙報,而是輕輕合上了手中的筆。
“馬處長彙報得很詳細,數據也很紮實。”林萬驍先給予了肯定,隨即話鋒一轉,語氣平和卻帶著引導性,“不過,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大家。我們看這個關於稅收新政的討論,報告裡提到了存在誤讀。那麼,這些誤讀主要集中在哪些群體?是中小企業家,還是工薪階層,或者是自由職業者?他們產生誤讀的原因是什麼?是政策本身表述不夠清晰,還是我們的宣傳解讀沒有跟上,或者是某些自媒體為了流量刻意曲解?”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道:“再比如,這起交通事故,除了討論公共安全,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情緒在發酵?比如,對特定品牌車輛安全性的不信任?或者對某些路段交通管理長期不滿的借題發揮?我們能不能從這些看似孤立的熱點背後,找到一些共性的社會心態,比如焦慮感、不信任感,或者是對公平正義的特彆期待?”
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瞬。幾位處長和骨乾們交換了一下眼神。以往類似的研判會,更多的是現象描述和數據羅列,領導最後總結一下,強調一下監控重點也就結束了。這位新來的林副局長,似乎不滿足於知道“發生了什麼”,更想探究“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可能帶來什麼”。
社會思潮分析處的劉麗梅處長,一位四十多歲、氣質沉穩的女同誌,推了推眼鏡,率先回應:“林局這個問題提得很深。關於稅收新政的誤讀,我們初步分析,確實更多集中在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群體,他們對於成本變動最為敏感。誤讀原因,一方麵是政策涉及專業術語,部分解讀未能下沉;另一方麵,也不排除有個彆財經博主為博眼球進行片麵解讀。”
網絡輿情監測處的馬處長也反應過來,補充道:“關於交通事故的深層情緒,我們監測到部分討論確實延伸到了對涉事汽車品牌曆史質量問題的追溯,以及對城市快速路設計合理性的質疑。這種‘借題發揮’的現象,在近年來的熱點事件中確實有增多的趨勢。”
林萬驍點點頭,示意他們繼續。
隨後,社會思潮分析處開始彙報近期捕捉到的一些思想動態和理論爭鳴。彙報同樣規範,引經據典,分析了幾個學術論壇和期刊上的討論熱點。
聽完後,林萬驍再次提問:“這些理論層麵的討論,聽起來離普通民眾比較遠。它們是如何滲透到網絡輿論場,影響公眾認知的?有沒有具體的案例顯示,某個學術觀點被簡化、曲解甚至煽動化後,引發了線下的群體性情緒或者對立?我們分析社會思潮,最終還是要落到它對現實社會心態和行為的影響上。”
這個問題再次切中了要害。社會思潮分析處的劉處長沉吟片刻,才回答道:“林局指出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工作的難點。這種滲透往往是潛移默化、經過多層轉譯的。比如,前段時間關於‘效率與公平’的學術討論,在網絡上就被簡化為‘應該先富帶後富還是劫富濟貧’的極端對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部分網民的階層對立情緒。我們會後可以整理幾個典型案例,做更深入的分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下來的討論,在林萬驍的引導下,逐漸脫離了單純念報告的窠臼,開始向更深層次挖掘。他時不時地插話,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或者結合自己在龍湖處理具體事務時遇到的類似輿情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我在地方工作時遇到過,一個環保項目本來是好事,但因為前期溝通不到位,被謠傳成‘汙染項目’,引發大規模抗議。這提醒我們,輿情監測不能隻看網上說了什麼,更要預判可能引發的線下行動,找到關鍵風險點。”林萬驍分享道。
他的這些結合了基層實踐的視角,讓在座這些大多從校門直接進入部委、或者長期在機關工作的同事們感到頗為新穎。他們習慣於從宏觀數據和理論框架看問題,而林萬驍則帶來了更接地氣、更貼近現實矛盾的思考維度。
會議持續了一個半小時,比原定時間長了許久,但與會者大多感覺收獲頗豐,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像是一次真正的頭腦風暴。
最後,林萬驍做了簡短的總結:“今天的會開得很好,大家的分析很有見地。我初步體會,輿情工作,數據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穿透數據,看到背後的人心向背和社會脈搏。希望我們以後能繼續保持這種探討的氛圍,不僅描述現象,更要分析動因,研判趨勢,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散會。”
眾人收拾東西離開時,看向林萬驍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幾分最初的審視,多了幾分認可和思索。
周其文局長不知何時站在會議室門口,顯然聽到了部分討論。他走進來,對林萬驍笑了笑:“萬驍同誌,首秀不錯啊。看來讓你來輿情局,是來對了地方。你這套從實踐出發、刨根問底的思路,對我們很有啟發。”
“周局過獎了,我隻是拋磚引玉,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林萬驍謙遜地回應,心中卻微微一定。他知道,自己在部委的第一課,算是勉強及格了。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