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郊,香山腳下,一處掩映在蒼鬆翠柏間的院落,青磚灰瓦,透著不顯山露水的靜謐。這裡並非哪個部門的培訓中心,而是前財政部副部長、現已退居二線擔任某協會榮譽會長的老領導周懷瑾的私人宅第。
每周五晚,隻要周老在京,這裡便會舉行一場小範圍、非正式的聚會,被圈內人稱為“香山沙龍”。
能接到周老邀請踏入此間的,多是各部委四十歲上下、已是司局級或極具潛力的副司局級乾部,被視為各自領域的“明日之星”。這裡不談具體工作,不議人事變動,更像是同道中人交流思想、碰撞觀點、偶爾互通有無的清淨之地。
林萬驍能拿到這張“入場券”,得益於嶽父夏弘文一次不經意的提及。夏弘文與周懷瑾是多年舊識,在一次家庭閒談中,夏弘文對林萬驍近期處理“啟明星”輿情的表現略作肯定後,淡淡說了一句:“周懷瑾那兒有個沙龍,偶爾去聽聽,換換腦子,沒壞處。”這話看似隨意,實則是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更高層級交流平台的門。
周五傍晚,林萬驍婉拒了另一個可有可無的應酬,獨自駕車來到香山腳下。他穿著合體的深色夾克,沒有打領帶,刻意淡化了些許官氣。院落門口並無標識,隻有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人安靜等候,驗看過他的證件後,才微笑引他入內,直接帶到書房。
書房很大,頂天立地的書架占滿了整麵牆,空氣中彌漫著舊書和墨錠的混合香氣。周懷瑾老先生穿著一件半舊的羊毛開衫,正坐在一張寬大的明式書案後,戴著老花鏡翻閱一本線裝書,見林萬驍進來,隻是抬了抬眼皮,用拿著書的手隨意指了指旁邊的座位:“萬驍來了,自己找地方坐,人還沒齊。”態度隨意得像對待自家子侄。
林萬驍恭敬地欠身致意,沒有多言,在靠窗的一張官帽椅上坐下,目光快速掃過室內。已有五六人先到了,三三兩兩散坐在沙發或圈椅上,低聲交談著。這些人他大多不認識,但看氣度做派,顯然都不是等閒之輩。
很快,又陸續來了幾人。周老見人差不多到齊,便放下書,摘下眼鏡,慢悠悠地走到主位的太師椅坐下,自有家政人員悄無聲息地奉上清茶。
“都來了?那就隨便聊聊吧。”周老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最近都在忙些什麼?有什麼新鮮見聞,說出來大家聽聽,彆藏著掖著。”
沒有固定議題,沒有主持流程,沙龍就在這種看似鬆散的氛圍中開始了。
一位來自發改委、身材微胖、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人率先開口,他自稱姓趙,語氣帶著發改委特有的宏觀視角:“最近在調研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落地情況,感覺地方上還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總指望中央給政策、給資金,自身能動性不足。尤其是某些傳統產業占主導的地區,轉型的陣痛比預想得要劇烈。”
他話音剛落,旁邊一位來自財政部的女司長便接過了話頭,她語速很快,邏輯清晰:“錢就那麼多,撒胡椒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關鍵是引導地方把錢用在刀刃上,形成內生動力。我們現在推行項目績效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倒逼地方改變思路,不能光會跑部錢進。”
接著,一位工信部的副司長談起了近期去南方考察數字經濟的見聞,讚歎民企活力的同時,也隱晦地提到了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遭遇的“卡脖子”風險。一位來自農業農村部的乾部則憂心忡忡地說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麵臨的挑戰。
林萬驍多數時間安靜地聽著,品著杯中上好的普洱。他注意到,這些來自不同部委的同僚,看問題的角度截然不同,但都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專業精神。他們的隻言片語,拚湊出的是一幅遠比他在輿情信息局看到的、更為立體和複雜的國家治理圖景。
話題不知怎的,漸漸轉到了近期熱點“啟明星”改革上。那位發改委的趙司長扶了扶眼鏡,看向林萬驍,帶著一絲探究的笑意:“萬驍局長在宣傳部,又是‘啟明星’輿情保障的負責人,感受應該最深。這輿論風浪,不好駕馭吧?”
所有人的目光或多或少都集中到了林萬驍身上。這是個考驗,也是他融入這個圈子的機會。
林萬驍放下茶杯,神色從容,沒有回避:“風浪確實不小。改革觸及深水區,利益格局調整,輿論有反應是正常的。關鍵在於疏導和引導。”他沒有詳述具體操作,而是將話題引向了更深的層麵,“我們在監測中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對改革的質疑,並非針對方向,而是源於對過程公平和透明度的擔憂。這提醒我們,越是重大的改革,越需要在方案設計和推進過程中,嵌入更強的公平感知和溝通機製。”
他這番話,既點出了問題的實質,又沒有拘泥於宣傳工作的具體細節,站位更高,立刻引起了在座眾人的思考。
那位財政部的女司長點頭表示讚同:“確實如此。我們搞預算績效管理,最初阻力也大,後來把評價標準和結果儘可能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質疑聲就小了很多。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工信部的副司長也感慨道:“技術領域也一樣,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也得在開放合作中明確規則,讓大家看得明白,才能減少誤解。”
周老一直眯著眼睛聽著,這時才緩緩開口,聲音帶著歲月的滄桑和洞明:“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調料、順序,都馬虎不得。你們這些在關鍵崗位上的年輕人,既要能埋頭拉車,也要學會抬頭看路,更要懂得聽聽不同鍋灶的聲音。”他目光掃過全場,最後在林萬驍臉上停留片刻,“互相聽聽,有好處。”
沙龍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話題天南海北,從宏觀經濟到國際形勢,從科技前沿到社會治理,思想的碰撞時有發生,但氣氛始終保持著理性與克製。林萬驍適時地插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不鋒芒畢露,也不隨聲附和,展現出了紮實的功底和獨到的視野,逐漸贏得了在場不少人的認可。
散場時,已近深夜。周老沒有起身,隻是揮了揮手。幾位同僚互相交換了聯係方式,約定日後多聯係。那位發改委的趙司長還特意走過來,拍了拍林萬驍的肩膀:“萬驍局長,今天聊得很受啟發,以後關於輿論引導和公共溝通方麵,還要多向你請教。”
回城的車上,林萬驍看著窗外流淌的燈火,心潮微湧。這個沙龍,像一扇窗戶,讓他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接觸到了一條條潛在的信息渠道和未來可能協同作戰的盟友。在這裡,他不再是孤軍奮戰的“掃把星”或“利劍”,而是融入了共和國年輕一代治理精英的洪流之中。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