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驍對輿情工作的本質有了更深的思考。在他看來,輿情工作不能總是被動響應,疲於奔命地應對一個個具體的熱點事件,更不能僅僅依賴於內部的技術升級和數據整合。它需要更深厚的理論根基,需要前瞻性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將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轉化為可供深度研究的學術課題,再用研究的成果來反哺和指導實踐。
這個想法,在他與幾位來自高校的學者進行非正式交流後,變得愈發清晰和迫切。那些學者談起社會心態、群體傳播、計算社會科學等前沿理論頭頭是道,模型精巧,但對基層治理的實際困境、政策落地的複雜語境,往往隔著一層無形的紗。而他們這些一線工作者,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和案例,卻常常苦於缺乏有效的理論工具進行深度挖掘和規律總結。
“必須打通學界和實務界的壁壘。”林萬驍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明確提出,“我們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總是借用彆人的‘望遠鏡’,得有自己的‘思想庫’和‘研發中心’。”
他將目標鎖定在了國內頂尖的燕京大學,尤其是其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以及新興的數據科學等領域強大的學術實力。燕大校長是位頗具改革精神的教育家,對推動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一向態度積極。
牽線搭橋的,是沙龍裡結識的一位與燕大淵源頗深的發改委官員。一次小範圍的茶敘,林萬驍與燕京大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以及社會學係、傳播學院的幾位頂尖學者坐在了一起。
沒有選擇在部委或校方的正式會議室,地點定在了一家頗有文化氣息的茶館。林萬驍沒有帶隨從,隻身赴會,穿著也比平時更顯隨意,刻意淡化官方色彩,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
“各位老師,今天我是以學生的身份來請教的。”林萬驍開場謙遜,為幾位學者斟上茶,“我們在輿情工作一線,遇到了很多困惑。比如,如何更精準地量化社會心態的變遷?如何預判某項政策可能引發的社會情緒共振?如何在複雜的網絡信息中,識彆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民意,而不是被少數聲音製造的‘沉默螺旋’所誤導?這些實踐中的真問題,迫切需要學術界的前沿理論和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支持。”
他沒有空談合作的重要性,而是直接拋出了一係列具體而尖銳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在座學者的濃厚興趣。
一位研究計算社會科學、頭發已有些花白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鏡,眼中閃著光:“林局長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我們目前研究的前沿方向!社會心態的量化、政策影響的模擬預測,都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需要真實、高質量的數據作為支撐。不瞞你說,我們很多研究,苦於拿不到一手的社會運行數據,隻能在有限的調查數據和公開信息上做文章,有時候難免隔靴搔癢。”
一位年輕的社會心理學副教授也興奮地補充:“還有您提到的‘沉默螺旋’效應,在網絡時代有了新的表現形式,我們很希望能結合具體的輿情案例,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這絕對能產出世界級的成果!”
林萬驍認真傾聽著,不時點頭,隨即拋出了他的構想:“既然我們有共同的需求和興趣,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更緊密、更製度化的合作平台呢?我設想,可以由我們輿情信息局和燕京大學共同成立一個‘輿情與社會治理聯合實驗室’。”
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設想:“這個實驗室,不是掛塊牌子了事。它應該是實體化運作的。我們局可以提供部分非涉密的、經過嚴格脫敏處理的輿情案例數據、一線調研報告,作為學術研究的‘富礦’;可以開放一些實踐場景,供學者們進行田野調查和實驗研究;還可以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支持針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前沿課題。而燕大方麵,則可以組織頂尖的科研團隊,利用這些資源和場景,開展深度研究,為我們提供理論指導、方法工具、決策參考,甚至共同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複合型人才。”
他特彆強調:“實驗室的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要能回答我們實踐中遇到的真問題。成果的評價,也不僅僅看論文發表,更要看它對實際工作的指導價值和政策貢獻度。我們希望,實驗室能成為連接學術前沿與治理實踐的一座橋梁,既能產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也能實實在在提升我們輿情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這個構想,既有高度,又非常務實,清晰地描繪了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合作前景。幾位學者聽得頻頻點頭,眼中充滿了躍躍欲試的光芒。能接觸到珍貴的一手實踐資料,能將理論研究應用於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現實問題,這對任何有抱負的學者來說,都是巨大的吸引力。
燕大的副校長沉吟片刻,鄭重表態:“林局長的這個提議,非常有戰略眼光,也完全符合燕京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宗旨。建立這樣一個高水平的聯合實驗室,對於推動相關學科學術創新、培養卓越人才,意義重大。校方原則上非常支持,具體的合作細節、管理模式、成果共享機製,我們可以組織專門團隊,儘快與貴局對接商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的幾周,林萬驍指派了局裡一位得力副手,與燕大組成的專家團隊展開了密集的磋商。他自己也親自參與了關鍵條款的敲定,尤其是在數據安全使用、研究成果轉化、以及確保研究方向的實踐導向等核心問題上,把握著原則和方向。
談判並非一帆風順,涉及到學術自主性與政策需求之間的平衡、知識產權歸屬等敏感問題時,雙方難免有分歧。但林萬驍始終保持著開放和務實的態度,既堅持輿情工作的核心需求,也充分尊重學術研究的規律,最終找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一個月後,在輿情信息局和燕京大學的共同見證下,《輿情信息局燕京大學輿情與社會治理聯合實驗室共建協議》正式簽署。實驗室掛牌儀式在燕大校園內舉行,沒有大肆宣揚,卻吸引了學界和相關實務部門的高度關注。
林萬驍在揭牌儀式後的簡短致辭中說道:“……這個實驗室,不是為了給我們的工作披上學術的外衣,而是為了給我們的工作注入學術的靈魂。我們希望,從這裡走出的,不僅是高水平的論文,更是能夠破解治理難題的智慧鑰匙;我們培養的,不僅是優秀的學生,更是未來能夠貫通理論與實踐的棟梁之材。學術與實踐的結合,必將迸發出照亮前路的璀璨火花。”
實驗室的第一批開放研究課題也同步發布,聚焦於“重大改革政策的社會心理接受度研究”、“算法推薦下的信息繭房效應與破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輿情引導模式創新”等緊貼現實的前沿問題。
看著燕大那些年輕而充滿朝氣的博士生、碩士生開始進入實驗室,與局裡的業務骨乾一起研討案例、分析數據,林萬驍感到一種由衷的欣慰。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