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構築更完善的防空預警體係。
李明華親自部署了一套獨具匠心的土法防空哨外掛係統提示。
他命人打造了數個特製的鐵皮大喇叭。
這些喇叭長約兩米,喇叭口直徑近一米,采用精鐵打造,內壁光滑如鏡。
這些防空神器被精心安置在鳳鄉鎮周邊各個製高點上。
呈環形分布,確保無死角覆蓋全鎮。
每天白天,都有經過嚴格訓練的民兵戰士輪流值守在這些鐵皮大喇叭旁。
他們耳朵緊貼喇叭末端,全神貫注地監聽天空中的異響。
鬼子的飛機,無論是輕盈的偵察機還是沉重的轟炸機。
其發動機的轟鳴聲都會通過這些特製喇叭被放大數倍。
在數公裡外就能被敏銳的哨兵捕捉到。
一旦發現敵情。
哨兵們就會通過旗語、哨聲等預先約定的信號迅速傳遞信息。
若是偵察機來襲,隻需向團部報告,安撫百姓不必驚慌。
若偵聽到大規模機群的轟鳴,則會立即拉響防空警報,組織群眾有序撤離。
李明華還特意將鳳鄉鎮及周邊村的鐵匠集中整編。
李明華深知工業化生產的重要性,他親自向鐵匠們說了流水線作業的理念。
在他的指導下,鳳鄉鎮的鐵器生產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無論是農具還是其他鐵製品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然而,這一改革並非一帆風順。
政委李紅軍和王逸凡多次深入鐵匠鋪,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
因為傳統鐵匠們向來將手藝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
普遍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保守思想。
經過反複的思想動員,這些老師傅們終於認識到。
隻有打破門戶之見,集中人力物力,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
為將來的鋼鐵廠、機械廠奠定基礎,更好地支援抗日救國事業。
在持續的思想教育下。
不僅鐵匠師傅們轉變了觀念。
整個鳳鄉鎮及周邊村民的思想覺悟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鎮上開辦的工人夜校、農民夜校成為傳播進步思想的重要陣地。
為根據地的建設培養了大批有覺悟的新型勞動者。
在軍民共建的熱潮中,鳳鄉鎮的學校正式開學了!
600多名學生歡天喜地地走進課堂。
原先的林家醫館早已容納不下這麼多孩子。
王逸凡親自協調,將醫館周邊的十幾棟民宅統一規劃。
動員居民們搬遷安置後,對校舍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改造。
說起這所學校,李明華臉上總是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每天清晨,他最喜歡來到校門口,看著孩子們升旗。
周邊的老百姓們更是喜上眉梢。
誰曾想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自家的娃娃還能讀書識字?
鎮裡的孩子們放學回家。
總要迫不及待地向父母展示當天學到的生字,歡聲笑語在街頭巷尾回蕩。
與此同時,開荒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獲得土地的農民們乾勁十足,在特戰團的號召下。
他們或自發組織,或三五結伴,扛著鋤頭走向荒山野嶺。
短短一個多月,新開墾的土地麵積就達到了原有耕地的三分之一!
每當夕陽西下,總能看見滿載而歸的農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放眼望去,鳳鄉鎮及周邊鄉村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學校裡傳來朗朗讀書聲,田野間飄蕩著歡快的勞動號子。
集市上人聲鼎沸,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麵,正是軍民同心、共謀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特戰團向外拓展的各支隊伍中。
特彆是靠近長壽縣方向的部隊,已經多次與新二團的戰士不期而遇。
這些偶遇讓新二團的戰士們驚訝不已。
沒想到特戰團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展到了這裡!
若是李明華得知這個情況,定會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