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金陵、揚州、鎮江相繼失守,朝廷的軍隊就與太平軍形成了默契。
欽差大臣向榮,率主力駐紮於金陵城東紫金山以南至七橋甕一線,
共設19座營壘,負責正麵圍困天京,並防太平軍東出蘇、常。
欽差大臣琦善,率軍駐紮揚州郊外,重點防禦太平軍北上,
並堵截揚州與瓜洲之間的聯係。
防線西起儀征新城,東至運河邊的施家橋,形成對揚州的包圍態勢。
一開始,李世安以為這兩位欽差要與太平軍大戰,他也要被迫參與其中。
可是實際上,
這兩個大營好像圍困了一個寂寞,就在李世安赴任不到一個月。
太平軍兩路大軍打了出去。
一路北伐軍:
由恢複後的林鳳祥、李開芳率2萬精銳自揚州出發,目標京師。
一路西征軍:
胡以晃、賴漢英率1萬餘人溯江西進,控製安慶、九江、江城等上遊。
……
時間一晃來到清文宗三年七月。
江南巡撫衙門內,年輕的巡撫李世安眉頭微皺,半倚在太師椅上。
身旁的幕僚趙烈文和黃紹恒分坐兩側,室內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茶香。
李世安輕抿一口茶,緩緩開口道:“我上任之初,本以為向榮、琦善兩位欽差會和太平軍拚個你死我活。”
“沒想到我上任都三個月了,這江南、江北大營形同虛設。”
“太平軍北伐、西征兩路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咱們派去配合攻打鎮江和揚州的練勇也隻是做做樣子,沒有功勞。”
“不過,要說向榮和琦善養寇自重,我還真有點不信,他們畢竟是朝廷欽命的欽差,哪能做出這種事?”
趙烈文身子微微前傾,眼神中閃爍著洞察世事的光芒,說道:
“大帥,容我細細分析。你看向榮,他率主力駐紮在孝陵衛、金陵城東紫金山以南至七橋甕一線,設了19座營壘。”
“其目的自然是圍困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消滅太平軍這個政權。”
“可他那點兵力擺明了不可能,他手下又不是曾經滿萬不可敵的騎兵。”
“要說他養寇自重不完全準確,但也確實有保存實力,畏戰不前的嫌疑。”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畢竟江南大營的戰略目的,是阻止太平軍進一步擴張,防禦太平軍進攻我蘇南…”
“西征方麵,他也先後派遣了6000兵力,也因此造成大營兵力空虛…”
“他勉強也算儘力了,畢竟他如果全力阻止西征,有可能得不償失。”
“即使他能阻止西征,卻也有可能把太平軍放進我蘇南地區。”
“到時候他不僅無功,反而有罪。”
“以向榮的老謀深算,不可能看不清這一點,也就不可能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太平軍指揮官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所以,雙方就此形成默契。”
“太平軍意思很明顯…”
“我給你一個向朝廷交差的機會,你也彆耽誤我西征,不然死磕。”
“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