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場的軍機大臣,反對李世安當欽差,最終卻默認了封大學士。
原因也很簡單。
大學士地位確實崇高。
目前整個大慶帝國也沒有幾個。
此時的朝廷,所有的正一品職位也不過15人,加上李世安也不過16人。
這包括所有的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地方正一品的八旗將軍。
不包括皇族、八旗貴族那些一品、超品爵位。因為那些從始至終無實權。
就像李世安的一等靖江伯爵,這是超品,與正一品大學士不是一回事。
在大清帝國的權力框架中,皇帝這個職位從始至終是最高權力職位。
雖然有攝政王、後宮太後掌握實權的情況,但皇位始終最高職位。)
皇位之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是清初最高權力機構,後被削弱,
1791年被乾隆帝撤銷。)
在軍機處出現之前,內閣名義上,就是最高行政機構,但實際權力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的限製。
清初,軍國大政多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內閣的權力也是有限。內閣大學士有著宰相之名,卻沒有宰相之實。
當然,
初期至少還有一些實權。
到了現在,內閣名存實亡。
現在的內閣,權力已經徹底被軍機處架空,徹底成為榮譽性機構。
所以,李世安這個無論是協辦大學士,還是大學士,他們都不在乎。
無他,這隻是一個正一品虛銜而已,李世安還有一個超品的伯爵呢!
先有了超品,再有一個正一品頭銜,他們不存在不能接受的心態。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
以為這隻是清文宗腦子一熱,給李世安爭取的安撫性頭銜好處。
卻不知這是有心人特意的。
大學士雖然隻是虛銜,還隻是正一品的虛銜,遠遠比不上超品的伯爵。
但是彆忘了。
內閣再怎麼變成榮譽性機構。它也是理論上的最高行政機構。
中和殿被廢了,保和殿名存實亡。所以文華殿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一殿。
文華殿大學士,再怎麼虛銜,這也是現在排名第一的大學士頭銜。
對於李世安而言。
這個頭銜代表的是實權。
有它沒它,可是有著天壤之彆。沒有這個頭銜,他是受六部管轄的,
有了這個頭銜,他理論上是內閣成員、文官之首,六部在他管轄之下。
雖然實際權力受限於軍機處和皇帝,且地方職權與中央六部職權分屬不同領域,不存在直接的“管理”關係。
六部對他這個總督的監督如考核、彈劾)仍可通過正常渠道進行,他需要同時應對中央和地方的雙重製約。
但是,有了這個頭銜。
翁泰北這個兵部尚書,沒有皇帝的特許,根本沒有資格插手新軍。
更沒有資格管轄李世安。
其餘五部,在對待李世安的其他軍政事物上,也會禮讓三分。
不說李世安能當理論上的上級。
至少李世安也能從地方總督這個下級,變成高出半級的同僚。
在兩人見麵時,根據朝廷的官場禮儀製度,原本是李世安主動行禮。
從這一刻起,
那就是翁泰北先行禮了。
官職虛銜,可不同於爵位虛銜,在官場上,自然行的是官場禮儀。
內閣至今沒有被廢除,即使變成了名存實亡的榮譽性機構,但在官場正式場合,依舊是占據官場最高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