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岑這話可算是抓到“痛腳”了,楊誌略一沉吟,說:“這個製度運行的話,肯定有很多問題,我們可以先把眼下的難關度過,再慢慢考慮。”
白岑點頭應“是”,製度就這麼敲定下來。
白岑轉身回到帳篷,帳篷裡的飯菜香氣還沒有散儘。
楚喬撓了撓頭:“我們已經是這個基地的一員了,不如就跟基地其他人一樣,靠勞動換取食物吧。”
“不行不行,我不同意,我還有很多零食寄存在白姐你那裡呢。”張小琪鼓著包子臉說。
兩個多月的顛沛流離,眾人都瘦了一圈,但張小琪的包子臉依然沒有消失,李文逸當即捏上了他的臉。兩人自然少不得一番打鬨。
白岑同夥伴們商量了下後續想要做的事,無非就是收集物資、搞建設。
夜漸深,白岑和瀟優回到了自己的帳篷,將地上的墊子換成了兩張行軍床和被褥。
“怎麼,我還得裝樣子?那我好像應該去隔壁待著更合適。”瀟優不解地說。
白岑看他一眼,說:“你去哪裡有什麼區彆,還不是對我的一切了如指掌。”
他們很久沒有說過這個話題,再提起時,反而有些尷尬。但也隻是一瞬,瀟優從善如流倒在明顯有點短的床上,裝得就像已經睡著。
白岑則是在意識裡問他:“你說,下一天災什麼時候來?我們還來得及嗎?”
這個問題自然無解,但眼下他們留在這個基地,無疑是最好選擇。
白岑沒再說什麼,閉上眼睛慢慢入睡。
第二天一早,晨曦微露,基地的大廣播就工作了。
白岑一聽,是楊誌安排人向基地裡的幸存者宣布了積分製。
製度剛剛宣讀時,帳篷區還是悄無聲息,等到讀到第三條,突然有人發出驚呼聲,很快,這種愉悅的氣氛感染了整個基地,整個基地都熱鬨起來。
人們紛紛湧向各個報名點。
白岑粗略一看,建築工地組報名的人最多,87名有建築經驗的人當起了小組長,帶著幾百名青壯年,在楊誌安排的“工程師”的指揮下,拿著水泥、鋼筋和木板,開始改造東側的宿舍區。
這些人有的負責搭建隔間框架,有的負責攪拌水泥,還有的負責鋪設地板,就連一些老人和孩子也主動搬磚。
一時間錘子敲擊木板的聲音、鋼筋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基地儼然成了一個大工地。
食堂組的43人也開始忙活起來。
他們在西側清理出一片區域,用磚頭搭建了三個灶台,又從王小芸那裡領來大米和麵粉,開始蒸饅頭、煮米粥。
日常清掃組的人則拿著掃帚、拖把和水桶,分成十幾個小隊,清理體育館的大廳、走廊和附屬樓。幾位身體硬朗的老人也主動加入,幫著擦拭窗戶、整理廢棄的桌椅。
巡邏組則由12名退伍軍人帶隊,分成三個小隊,負責基地周邊1公裡範圍內的警戒。
最受關注的是物資搜集組,基地能否長期生存下去,關鍵可就在這裡了。
白岑從空間裡拿出了15艘衝鋒舟,作為物資搜集組的“座駕”。這些衝鋒舟都是之前在戶外用品店搜集的,有充氣式的,也有硬殼式的,每艘能載5到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