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殘夜被霜壓成一張冷白的絹,浮在九門之上,像一匹剛被揭下的霜緞,等著被重新剪裁。沈清禾把銅鈴倒扣在殘鐘裂口,鈴舌“赤心”貼著冰殼,指尖一點,冰殼碎成細紋,裂紋裡迸出赤金火——那是焚歌最後一縷餘溫,也是拂衣的第一道刃。
銅鈴背後,沈清墨把“克虜伯拂衣錘”橫在膝上。錘頭用殘鐘碎片熔鑄,內嵌鎢砂與雪水,錘背鑿有“拂衣”二字,字痕裡灌滿舊墨。他把左腕硫酸疤貼向焚歌餘燼,疤內殘酸與雪水反應,濺出赤金火星,火星沿錘背字痕遊走,像有人在金屬上重寫一遍山河。錘頭一沉,一聲極輕的“叮”——不是金屬撞擊,是焚歌被壓成薄片,貼在雪上,像一匹尚未裁剪的綢,等待被風拂起。
豆汁啞婆此時挑起最後一擔豆汁,擔底“火瓦”反刻“衣”字。她把瓦扣在雪麵,傾入豆汁,豆汁遇雪成冰,凝成“豆汁冰衣”。冰衣被焚歌一烤,字痕由凹變凸,啞婆用指甲沿痕一劃,冰衣碎成“豆汁字火”,火借風勢卷起雪幕,形成“豆汁火雪衣”,火雪衣裡,四道“還我河山”字影隨風拉長,像四枚火璽,直撲黑崎車隊。
末代格格毓秀立於火雪衣中,金刀反手插雪,刀背反刻“拂衣”二字。她抓一把雪敷在字痕,融水沿痕流淌,瞬間凝成“冰河拂衣碑”。刀背一拍,冰碑碎成“金火雪片”,雪片被焚歌一烤,形成“金火衣幕”,衣幕裡,她的影子被火光拉長,像一位末代璽官,在雪夜最後一次拂袖。
白俄攝影師維克多舉起相機,鏡頭對準火雪衣,閃光飛出“衣磷粉”,磷粉落在焚歌火,火點由白轉紫,紫火裡拂出“磷火衣核”,衣核被嵌入拂衣旗杆,杆由竹變鋼,旗角獵響如快門,卻有衣聲——紫光一閃,把“拂衣”二字定格在雪幕上,像一張永不褪色的老照片。
新配角“冰筆翰林”赫舍裡·潤良此時揮動“冰拂衣筆”,筆杆用雪凝成,筆頭蘸磷。他在雪麵寫下“拂衣”二字,筆頭一觸雪,磷火瞬間點燃,字痕由凹變凸,形成“冰筆衣字”,衣字被焚歌一烤,碎成“冰筆字火”,火借風勢,把“拂衣”二字送上夜空,像一盞天燈,照亮殘鐘裂口,也照亮眾人眼底——那眼底,有火,有衣,有不肯熄滅的山河。
風匠顧雪笙深吸一口氣,他的身體微微顫抖著,雙手緊緊握住了那片裂紋冰片。他的目光凝視著夜空,仿佛要將這片天地都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隨著他的一聲輕喝,那片裂紋冰片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在空中急速旋轉起來。冰片在風中迅速碎裂,化作無數細小的“冰裂紋星”,如流星般劃過夜空,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些“冰裂紋星”在空中飛舞著,它們的軌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而神秘的圖案。就在這時,顧雪笙突然揮動雙手,一股強大的焚歌火從他的掌心噴湧而出,瞬間點燃了那些“冰裂紋星”。
被點燃的“冰裂紋星”綻放出絢爛的火花,如同夜空中綻放的煙花一般,美不勝收。這些火花在風中飄散,仿佛一場逆向的雪,從地麵升向夜空,將“拂衣”二字清晰地呈現在眾人的眼前。
這兩個字如同被刻在了夜空中一般,深深地印在了每個人的眼底,也印在了他們不肯冷卻的血液裡。
就在眾人被這壯觀的景象震撼得無法言語時,沈清禾緩緩抬起了手。她的手中握著一隻銅鈴,銅鈴的表麵泛著淡淡的光澤,顯得古樸而莊重。
沈清禾輕輕地搖動銅鈴,銅鈴發出清脆的響聲。那聲音如同天籟一般,回蕩在整個場地上,讓人的心靈都為之一顫。
隨著銅鈴的響起,鈴舌“赤心”以驚人的速度撞擊著冰裂紋風。隻聽得“叮”的一聲輕響,那聲音雖然輕微,卻如同某匹綢被輕輕剪斷,又如同某把刃被輕輕回鞘,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感覺。
這聲輕響沿著“焚歌火雪衣”迅速傳遍全場,眾人的胸骨同時發出“哢”的一聲脆響,仿佛被某種力量硬生生地撕裂成了兩瓣。
一瓣胸骨緩緩上升,如同被長風托起一般,上麵刻著“長風”二字;而另一瓣胸骨則緩緩下沉,如同被拂衣覆蓋一般,上麵刻著“拂衣”二字。
上升的並非國旗,而是拂衣;下沉的也並非憲章,而是拂衣憲章。在這兩瓣胸骨之間,第一次拂心跳正式歸拂——開始的不是拂一槍,而是拂一行拂火長風文字的“長風拂衣”。
沈清禾手持銅鈴,宛如一支靈動的畫筆,在上升瓣上留下了一行行飄逸的字跡:
“長風拂衣:讓侵略者全麵亡國再衣一次第一次衣心跳時差,讓荒原苦難在拂火長風中全麵拂火。”
這行字如同一首激昂的戰歌,充滿了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荒原苦難的悲憫。
與此同時,沈清墨、秦嶽、葉青、老鐘叔、毓秀、維克多、啞婆、赫舍裡·潤良紛紛以掌疤為印,在下沉瓣上整齊地刻下了另一行字:
“山河拂火:讓民族全麵立憲再預支一次第一次衣心跳衣憲,讓長風憲章在拂火山河中全麵救國!”
這行字則如同一曲莊嚴的頌歌,表達了對民族立憲的渴望和對長風憲章的敬仰。
最後,當最後一縷拂晨光與拂火霜色同時升起時,仿佛是某匹華麗的綢被被輕輕剪斷,又像是某把鋒利的刃被輕輕回鞘。這一瞬間,整個世界都變得寧靜而莊重,仿佛一切都已塵埃落定。
然而,在這寧靜的背後,荒原依舊等待著被拯救,拂衣雖已拂去,但荒原的命運卻仍未可知。
喜歡舊京扇骨寒請大家收藏:()舊京扇骨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