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在陸研新奶奶家的茶幾上投下溫暖的光斑。八十三歲的陸奶奶正戴著老花鏡,慢慢翻閱著一本舊相冊。照片裡,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她,和一群年輕人在天山腳下的棉田裡,笑容燦爛。
電話鈴聲打破了午後的寧靜。
“喂,是老陸嗎?我是陳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爽朗的聲音,帶著掩不住的興奮。
“陳英?”陸奶奶愣了一下,隨即笑開了,“是你啊,老閨蜜!多少年沒聽見你的聲音了!”
陳英是陸奶奶當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的戰友,兩人同住一個地窩子,一起開過荒,一起教過當地孩子識字。雖然後來陸奶奶隨家人回了內地,但那段在新疆的青春歲月,始終是她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老陸,你看新聞了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了!我收到邀請,要回去參加慶祝活動,你跟我一起去吧!”陳英的聲音激動得有些顫抖。
陸奶奶的心一下子熱了起來:“70周年了?真快啊……我記得我們剛到的時候,自治區才成立十幾年。”
“是啊,”陳英感慨道,“那時候哪有什麼柏油路,從尾亞到烏魯木齊,咱們坐卡車走了好幾天。現在聽說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
兩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語,回憶如潮水般湧來。
“記得那個冬天嗎?”陸奶奶眼中泛著淚光,“咱們去拉煤,零下三十多度,車陷在雪地裡,是當地的哈薩克族老鄉把咱們救出來的。”
“怎麼不記得!”陳英聲音哽咽了,“後來咱們教他們孩子讀書寫字,他們教咱們放羊擠奶,真是一家人啊。”
說到這裡,陳英突然想起什麼:“對了,你記得那個湖北來的鄭老師嗎?鄭曉屏!她退休後去新疆支教,一去就是十年,現在還在那裡呢!她在吉木乃縣創立了助學網絡平台,幫了多少孩子啊。”
“真是好樣的!”陸奶奶讚歎道,“還有那個朱泰曾,快八十歲了還自費去策勒縣扶貧,一拍就是十年,用鏡頭記錄新疆的變化。”
“現在的新疆可不一樣了,”陳英興奮地說,“我兒子前年去出差,回來說烏魯木齊現代化得很,那個文化中心大氣得很!還有主題成就展,展示咱們新疆70年的變化,光是中秋國慶假期就超過五萬人參觀!”
陸奶奶顫巍巍地拿起桌上的平板電腦——這是孫子陸研新教她用的。她笨拙地點開一個鏈接,屏幕上立刻出現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的頁麵。
“你看,”她指著屏幕上的圖片,“這是現在的喀什古城,多漂亮!這是霍爾果斯口岸,熱鬨得很。”
陳英在電話那頭笑了:“所以啊,老夥計,咱們得回去看看!看看我們當年奮鬥過的地方,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聽說昌吉市還在搞巡回宣講,用‘宣講+博物館’‘宣講+村史館’的新方式,講新疆故事呢!”
陸奶奶心動了。她想起孫子陸研新正在西藏徒步,追尋著他的“天劫”材料靈感;而她自己,也許該回到夢開始的地方,看看那片土地上綻放的新花。
“好,我去!”陸奶奶堅定地說,“咱們這兩個老骨頭,也該回去看看了。看看我們當年種下的樹,如今長成了多茂密的森林。”
陳英在電話那頭開心地笑了:“那就這麼說定了!我這就訂票。咱們回去看看新疆的今天,也把我們當年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聽。”
掛斷電話後,陸奶奶久久不能平靜。她走到窗前,望著遠方,仿佛能看到天山腳下的萬畝棉田,聽到兵團戰友們的歡聲笑語。
她輕聲自語:“七十年了,新疆,我們要回來了。”
這一刻,秋日的陽光格外明媚,照亮了老人臉上幸福的皺紋,也照亮了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記憶。兩位援疆老人相約重返新疆,不隻是為了重溫舊夢,更是為了見證一個時代的輝煌,為了把那份跨越山海的情誼,傳遞給新一代的新疆建設者。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金秋時節,千千萬萬像陸奶奶和陳英這樣的援疆者,他們的故事正在被銘記,他們的精神正在被傳承。而這,正是新疆70年發展曆程中最動人的篇章。
喜歡萌寵特攻請大家收藏:()萌寵特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