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哥坐在大學城創業中心的辦公室裡,窗外是鬱鬱蔥蔥的校園景色。他剛剛結束與第三個校園社團的會談,桌上還放著學生們送來的"龍芬圓夢計劃"眾籌明細。那份由零錢和心意彙成的清單,讓他看到了比商業數據更動人的力量。
他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撰寫一篇長文。這一次,他沒有使用任何營銷話術,隻是平實地講述了阿龍和小芬的故事——從阿龍摔斷腿的絕望,到病房裡第一次笨拙的直播;從小芬在美容院強顏歡笑的疲憊,到她悄悄攢下每一顆小鑽石的決心。
"他們不是網紅,不是富二代,隻是在城市裡掙紮求存的普通人。但正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生活的重壓下依然沒有放棄對美好的追求。龍哥的勵誌故事感動了我們,因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熊哥寫下這段話時,眼前浮現的是阿龍在病床上努力微笑的臉,是小芬緊握著絨布盒時微微顫抖的手。他知道,這個故事的力量不在於戲劇性,而在於它的真實性。
長文在晚上八點發布。熊哥選擇了幾個精準的社群平台,沒有購買推廣,隻是靜靜地等待。起初隻有零星幾個點讚,都是認識阿龍的老粉絲。但漸漸地,評論區的氛圍開始變化。
"看哭了,這不就是我和我男朋友的寫照嗎?"
"在龍哥身上看到了我爸的影子,他也是這樣默默扛起整個家。"
"原來真的有人在這種處境下還在努力,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
更讓熊哥意外的是,許多陌生網友開始自發轉發,配上的文字都出奇地一致:"幫助龍哥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這個樸素的口號像野火般在網絡上蔓延。有人開始整理阿龍所有的直播片段,剪輯成一支名為《一個普通人的一百天》的視頻;有人發起"曬出你的奮鬥故事"話題,無數個"阿龍"和"小芬"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更有設計師主動聯係,表示願意免費為他們的對戒提供設計。
"龍哥是我們普通人的代言人。"這條評論被頂到了最高處,獲得了上萬個讚。
與此同時,在大學校園裡,這場自發的情感共鳴演變成了更有組織的行動。學生們成立了"鑽石自由社團",首批成員就超過兩百人。他們不是來湊熱鬨的,而是真心想要理解並參與這個"讓鑽石回歸本質"的運動。
周五晚上,社團舉辦了第一次科普沙龍。能容納一百人的階梯教室座無虛席,晚來的學生隻能站在走廊上。熊哥站在講台前,看著台下那些年輕而認真的麵孔,突然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許多。
"同學們,"他開口,聲音比平時沉穩,"在講培育鑽石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理想中的鑽石,應該是什麼樣的?"
台下沉默了片刻,然後有個女生怯生生地舉手:"應該是......純淨的?永恒的?"
"還有呢?"熊哥鼓勵地看著她。
"應該是愛情的象征!"另一個男生大聲說,引來一陣善意的笑聲。
熊哥點點頭,在白板上寫下這幾個關鍵詞:純淨、永恒、愛情。然後他在旁邊畫了個問號。
"那如果我說,"他的目光掃過全場,"鑽石其實就是碳元素,和鉛筆芯是同一種物質,你們會失望嗎?"
台下響起一陣竊竊私語。熊哥微笑著等待,直到議論聲漸漸平息。
"讓我們來看看鑽石是怎麼來的。"他切換ppt,展示出一張鑽石形成的地質示意圖,"在地球深處,碳元素在極端高溫高壓下,經過數億年才能形成天然鑽石。然後要通過火山噴發帶到地表,再經過開采、切割、打磨......"
他停頓了一下,看著學生們專注的表情:"所以天然鑽石的珍貴,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的稀有和形成過程的艱難。但是——"
熊哥加重了語氣,切換下一張ppt。畫麵上出現了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精密的設備。
"這是培育鑽石的實驗室。在這裡,我們通過高科技手段,模擬天然鑽石的形成環境。有兩種主流技術:高溫高壓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
他開始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這兩種技術,台下靜得能聽見空調運作的聲音。
"所以,培育鑽石不是假鑽石,"熊哥強調,"它們和天然鑽石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化學和光學性質。就像冰箱裡的冰和南極的冰,都是冰,隻是形成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