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秋意濃,老友立約不催婚
桂花的甜香還縈繞在包間角落,陸奶奶將那本寫滿帶孫指南的筆記本輕輕合上,指尖在封麵摩挲片刻,抬眼時眼底帶著幾分鄭重:“帶孫的事咱們聊得透徹了,可還有件心頭事,得跟大家夥兒好好說道說道——就是咱們這群老家夥,怎麼管住自己的嘴,彆再給孩子們催婚添堵。”
這話剛落,張叔就放下茶杯,重重歎了口氣:“可不是嘛!前陣子我孫女回來,我就問了句‘啥時候帶對象回家’,孩子當場就變臉了,飯都沒吃幾口就走了。後來我兒子跟我說,孩子在紐約工作壓力大,談戀愛的事不想被人催,我這才知道自己說錯話了。”
李阿姨也跟著點頭,手裡捏著塊未吃完的核桃糕:“我家小子三十了,每次家庭聚會,親戚們都圍著他問婚期,我嘴上說著‘順其自然’,心裡卻總忍不住著急。上次他跟我說‘媽,您彆催了,我想找個合心意的,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我夜裡翻來覆去想,孩子說得對,咱們當年結婚早,可現在不一樣了。”
王伯伯推了推老花鏡,語氣溫和卻堅定:“咱們這批人都是高素質的,當年援疆時講究實事求是,現在對待孩子們的婚姻,也得講與時俱進。催婚這事,看似是關心,實則是給孩子添負擔。我提議,咱們今天就像定帶孫指南一樣,也立個‘不催婚公約’,往後大家夥兒互相監督,誰也彆再犯老毛病。”
“這個提議好!”陸奶奶立刻響應,轉頭看向一旁記錄的桂姨,“桂姨,麻煩你再騰幾頁紙,咱們把想到的都記下來,回頭整理成個手冊,大家都能照著做。”
桂姨連忙點頭,翻開筆記本新的一頁,鋼筆尖在紙上懸著,等著眾人開口。
一、先剖己心:咱們為啥總忍不住催婚?
陸奶奶率先打開話匣子:“要想做到不催婚,得先弄明白咱們為啥總忍不住。我琢磨著,首先是‘經驗主義’在作祟。咱們當年二十出頭就結婚了,在兵團裡,成家立業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總覺得孩子們到了年紀就該結婚,不然就是‘不正常’。”
陳叔深有體會,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還有‘麵子問題’!上次我老戰友聚會,人家都抱著孫子孫女,就我家小子還沒結婚,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搭話。總覺得孩子不結婚,咱們當老人的在外麵抬不起頭。”
“這話說到我心坎裡了!”張叔拍了下桌子,聲音不自覺提高,“我鄰居家的granddaughter比我家孫女小兩歲,上個月剛訂婚,她奶奶見著我就炫耀,我嘴上應著,心裡卻不是滋味,回來就忍不住給孫女發微信催婚,現在想想,真是沒必要。”
王伯伯輕輕搖頭,語氣帶著幾分通透:“還有個原因,是咱們把自己的晚年寄托在孩子的婚姻上了。總覺得孩子結婚了,生個娃,咱們就能幫忙帶,晚年就有依靠了。其實咱們自己的日子能過得精彩,何必把希望都壓在孩子身上?”
李阿姨聞言,臉上露出釋然的笑:“王伯伯這話點醒我了!我以前總想著,等兒子結婚了,我就幫他帶娃,日子就有奔頭了。可現在我每天跳廣場舞、學書法,日子過得充實得很,也就不那麼著急催兒子了。”
陸奶奶點頭附和:“所以啊,要想不催婚,得先從咱們自己的思想轉變開始。把‘孩子結婚是任務’變成‘孩子幸福才重要’,把‘彆人的眼光很重要’變成‘孩子的感受才重要’,這樣才能從根兒上管住自己的嘴。”
桂姨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抬頭補充道:“前陣子我看新聞,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選擇晚婚,甚至不婚,不是不想結婚,是想找個能好好過日子的人。咱們得理解他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
二、立規矩:“三不三做”,把不催婚落到實處
“思想轉變了,還得有具體的規矩。”陸奶奶身體微微前傾,語氣認真,“我琢磨著,咱們可以定個‘三不三做’的規矩,大家夥兒都照著做,互相監督。”
“啥叫‘三不三做’?陸奶奶你說說。”張叔湊過身子,眼裡滿是期待。
“‘三不’就是咱們不能做的事。”陸奶奶伸出三根手指,緩緩說道,“第一,不主動盤問。像‘有對象沒?’‘啥時候結婚?’‘為啥還不生孩子?’這些話,堅決不能說,從咱們的口頭禪裡徹底刪掉。”
陳叔立刻接話:“這個我能做到!上次我孫子跟我說,他討厭彆人問他對象的事,我當時就跟他保證,以後再也不問了。現在每次他來,我都跟他聊工作、聊他喜歡的籃球,孩子笑得可開心了。”
“第二,不比較施壓。”陸奶奶繼續說道,“彆拿自家孩子跟彆人比,比如‘你看那誰誰家的孩子,都生二胎了’‘你同學都結婚好幾年了,你咋還沒動靜’,這些話最傷人,咱們堅決不能說。”
李阿姨想起自己的經曆,臉上露出愧疚:“我以前就總拿兒子跟他表哥比,說他表哥結婚早,日子過得安穩。後來兒子跟我說‘媽,每個人的路不一樣,你彆總拿我跟彆人比’,我聽了心裡難受得很,從那以後再也不拿他跟彆人比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不背後抱怨。”陸奶奶的語氣加重了幾分,“彆在親戚、鄰居麵前抱怨孩子‘不聽話’‘不結婚’,家醜不可外揚,有問題咱們關起門來跟孩子溝通,不能在外人麵前說孩子的不是。”
王伯伯深表讚同:“我有個老同事,總在外麵說他女兒三十多了還不結婚,沒人要,結果被他女兒知道了,父女倆大吵一架,半年沒說話。咱們可不能犯這種錯,得維護孩子的麵子。”
“說完‘三不’,再說說‘三做’。”陸奶奶喝了口菊花茶,潤了潤嗓子,“第一,做孩子的‘情緒樹洞’。孩子願意跟咱們聊感情事,咱們就認真聽,不打斷、不評判;孩子不願意說,咱們也不追問,讓他知道,不管他有沒有對象、結不結婚,咱們都愛他。”
張叔舉了個例子:“我孫女上次跟我視頻,說她在紐約談了個男朋友,但是還沒確定要不要結婚。我沒催她,就跟她說‘奶奶支持你,你想好了就告訴我們,不管你做啥決定,奶奶都站在你這邊’,孩子聽了可高興了,跟我聊了好久。”
“第二,做自己的‘生活主人’。”陸奶奶笑著說,“咱們彆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我每天練二胡、學畫畫,日子過得充實得很;張叔你愛釣魚,李阿姨愛跳廣場舞,王伯伯愛看書,咱們把自己的日子過精彩了,就沒心思催孩子了。”
陳叔眼前一亮:“對啊!我上次跟老夥計們去釣魚,釣了一整天,回來累得倒頭就睡,哪還有空想孩子結婚的事?以後我得多出去走走,少在家琢磨這些。”
“第三,做親戚的‘擋箭牌’。”陸奶奶語氣裡帶著幾分狡黠,“要是親戚朋友當著孩子的麵催婚,咱們得站出來幫孩子解圍。比如可以說‘孩子有自己的打算,咱們彆催,讓他慢慢來’,或者把話題岔開,彆讓孩子尷尬。”
李阿姨立刻點頭:“這個太重要了!上次家庭聚會,我嫂子當著我兒子的麵催婚,我趕緊說‘我兒子最近在忙一個大項目,沒時間想這些,等他忙完了再說’,把話題岔到了工作上,兒子後來跟我說,多虧了我幫他解圍。”
三、情景演練:遇到這些情況,咱們該咋說?
桂姨將“三不三做”記好,抬頭說道:“陸奶奶,我覺得咱們還得練練,遇到具體情況,咱們該咋說。比如家庭聚會、孩子帶朋友回家,這些時候最容易說錯話。”
“桂姨說得對!”陸奶奶拍手讚成,“咱們來演演,假設現在是家庭聚會,親戚問‘你家孩子咋還沒對象啊’,以前咱們可能會說‘我也著急啊,可他就是不找’,現在咱們該咋說?”
王伯伯率先開口:“我覺得可以說‘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咱們彆催,他想找的時候自然會找’,既表明了態度,又不讓親戚繼續追問。”
李阿姨補充道:“還可以說‘我家孩子現在過得挺好,工作順心,朋友也多,結婚的事不急’,把重點放在孩子的生活狀態上,讓親戚知道,孩子過得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