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透過民宿雕花的木窗欞,在老舊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陸奶奶醒得比往常都早。或者說,她幾乎一夜未眠。
那縈繞在鼻尖,無孔不入的酒糟香氣,在寂靜的深夜愈發濃鬱,像一隻無形的手,輕輕掀開記憶的塵埃。它不是侵襲,而是一種溫柔的包裹,將她帶回十六歲前的無數個清晨與黃昏。這味道,是故鄉的呼吸。
她披衣起身,緩步走到臨河的陽台。赤水河在晨霧中醒來,碧綠的河水靜默流淌,倒映著兩岸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吊腳樓與現代化酒廠的廠房。幾隻早起的白鷺掠過水麵,劃破這片寧靜。遠處,山巒如黛,雲霧繚繞。
“變了,真的變了。”陸奶奶在心裡默念。記憶裡泥濘的河岸、低矮的木屋、歪斜的青石板路,已被整齊的步道、光鮮的店鋪和堅固的堤壩所取代。唯有這河水的流向,這山巒的輪廓,這空氣中流淌的、近乎凝固的醇香,固執地維係著舊日的魂靈。
她想起十六歲那年離開的清晨,也是這樣的霧,隻是那時的心情是忐忑與決絕,是對遙遠新疆的茫然,是對未來的不安。而如今,八十三年的人生風雨走過,站在這夢回千轉的故地,心中湧動的,是近鄉情怯的酸楚,是物是人非的悵惘,還有一種穿透歲月煙塵,終於落葉歸根的悲欣交集。
“老頭子,我回來了……你看見了嗎?”她對著霧氣氤氳的河水,無聲地問道。眼眸裡,水光瀲灩,一如腳下的赤水河。
“奶奶,您怎麼起這麼早?早上涼,快披上。”劉金厚實的聲音在身後響起,他輕手輕腳地給陸奶奶披上一件薄外套,動作專業而輕柔。這個東北漢子,雖不解這小鎮深植於陸奶奶骨髓的情感,卻能敏銳地捕捉到老人身上那股沉靜的哀傷。
“沒事,小金,這裡的風,吹著舒服。”陸奶奶拍拍他的手,聲音有些沙啞。
桂姨也起來了,張羅著洗漱,又拿出從上海帶來的點心:“先墊墊肚子,等下我帶你們去吃我們這兒最地道的羊肉粉!保準你們吃了忘不了!”
一、早餐攤前的煙火氣
三人下了客棧,穿過幾條逐漸蘇醒的小巷。巷子不寬,兩旁是各種售賣酒器、土特產的小店,空氣裡除了永恒的酒香,開始混雜著食物誘人的氣息。
桂姨熟門熟路地引他們到一個不起眼的攤位前。一口大鍋熬著奶白色的濃鬱羊湯,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攤主是一對中年夫婦,見到桂姨,用本地話熱情地打招呼:“桂姐,回來啦?還帶了朋友?”
“是嘞!快,三碗羊肉粉,多放辣子,多放香菜!”桂姨揚聲道,語氣裡帶著回家的自在。
熱乎乎的粗瓷大碗端上來,湯濃粉滑,羊肉片得薄而均勻,上麵撒著翠綠的香菜、鮮紅的辣椒油和酥香的黃豆。劉金深吸一口氣,讚道:“真香!這味兒正!”
陸奶奶看著眼前這碗紅彤彤的粉,有些猶豫。桂姨忙說:“奶奶,我讓老板給您做了清淡的,辣椒另放,您嘗嘗這原湯!”
陸奶奶拿起小勺,舀了一口湯送入口中。刹那間,一股極其熟悉、鮮香醇厚的滋味在味蕾上炸開。這不是上海那些精細烹飪的味道,這是粗獷的、熱烈的、屬於黔北山水的味道。一些模糊的影像閃過腦海——是小時候,父親偶爾帶她趕集,在類似的攤位上,她踮著腳,眼巴巴地望著鍋裡……
“是……是這個味道。”她低聲說,又連喝了幾口,一股暖流從喉嚨直通到胃裡,仿佛連帶著將那些塵封的記憶也熨帖了。她小心翼翼地加了一點辣椒油,嘗試著吃了一口,辛辣瞬間衝上頭頂,逼出了微微的汗意,卻也帶來一種酣暢淋漓的通透感。
“奶奶,您能吃辣啊?”劉金驚訝。
陸奶奶笑了,眼角的皺紋舒展開:“小時候能吃嘞!隻是幾十年沒碰,都快忘了這火燒火燎的痛快了。”
這碗羊肉粉,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陸奶奶感官的記憶之門。故鄉,不再僅僅是腦海中的影像和空氣中的味道,它開始變得具體,變得有溫度,落在了這實實在在的煙火飲食之中。
二、韓枚:故鄉的新生代
吃完早餐,桂姨接到一個電話,臉上立刻堆滿了笑容:“哎,枚枚,你到啦?我們在……哦,你曉得這兒?好好,我們等你。”
掛了電話,桂姨對陸奶奶說:“是我家姑娘,韓枚。在貴州大學讀書,聽說我們回來了,非要趕早班車過來看看您,說見一麵再回學校去。”
“哎呀,孩子要上學,這麼奔波做什麼。”陸奶奶嘴上說著,心裡卻是一暖。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見到下一代的孩子,有種奇妙的延續感。
不多時,一個穿著清爽t恤、牛仔褲,背著雙肩包,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孩小跑著過來。她皮膚是健康的蜜色,眼睛亮晶晶的,帶著大學生特有的書卷氣和朝氣。
“媽!陸奶奶好!”韓枚聲音清脆,先乖巧地跟陸奶奶和劉金打了招呼,然後親昵地挽住桂姨的手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是韓枚啊,好精神的小姑娘。”陸奶奶拉著她的手,仔細端詳,仿佛想從她身上,看到這片土地未來的模樣。“在貴大學什麼?”
“奶奶,我學的是生物工程,跟釀酒也算有點關係呢。”韓枚落落大方地回答,“我們還有課題研究茅台酒曲微生物的多樣性。”
“哦?”陸奶奶眼睛一亮。她記憶裡的釀酒,是父輩們口傳心授的“手藝”,是汗水和經驗的結晶。而在韓枚這裡,卻變成了可以在實驗室裡研究的“科學”。這種奇妙的碰撞,讓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欣慰。故鄉,不僅在守護傳統,也在擁抱未來。
“好啊,真好。”陸奶奶連連點頭,“你媽媽跟我出來,耽誤你學習了吧?”
“不耽誤的,奶奶。我下午就回學校。聽說您回來,我一定要來看看。我媽媽信裡電話裡總提起您,說您對我們家恩重如山。”韓枚說著,語氣真誠。
短暫的相聚,因為韓枚的到來,充滿了歡聲笑語。她像個小小導遊,用年輕人的視角,給陸奶奶介紹著茅台鎮的變化,哪裡是新修的觀光橋,哪個酒企的博物館值得一看,哪裡的本地小吃最正宗。
“奶奶,現在的茅台鎮,不僅是‘出好酒’,也在努力講‘好故事’呢。”韓枚說,“我們大學老師都說,家鄉的產業要發展,不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還要靠科技,靠文化,靠我們年輕人回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