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熨帖地照進房間,陸奶奶醒來,感到一種久違的、深徹骨髓的寧靜。過去六日海潮般洶湧的情感,此刻已沉澱為心底溫厚堅實的基石。她沒有立刻起身,而是靜靜躺著,任由那些山河的影像、歌聲的餘韻、人情的暖流在心間緩緩流淌、最終歸位。
沒有離愁彆緒,隻有一種滿載而歸的充盈與安然。
早餐時,她對桂姨和劉金說,語氣平和而堅定:“今天,我們就在鎮上最後走走,買些東西。桂妹是陪我回來的家裡人,小金是研新請來護我周全的依靠,這一路,辛苦你們了。我們買點家鄉的味道,帶回上海。”
這“家鄉的味道”,便成了這最後一日,溫柔而鄭重的儀式。
一、赤水河畔的最終凝望
他們再次來到最初住處的觀景台。白日的赤水河,褪去霓虹,顯露出碧玉般的沉靜質地,承載著千年的鹽運曆史、紅軍的足跡與兩岸蓬勃的酒業生機,默然東流。
陸奶奶扶著欄杆,目光悠遠。
“桂妹,小金,”她平靜地開口,“你們看這河水,它帶走了我記憶裡的老街、碼頭、四方井,可它也留下了更寶貴的東西——這空氣裡的魂,這鎮上人的根,也把咱們,穩穩地送回了家。”
她頓了頓,像在做最後的總結。
“在外麵飄了一輩子,心裡總有個地方空落落的,不踏實。這次回來,我才明白,那個空著的地方,就是這裡。”
她抬起微微顫抖的手,輕指腳下的土地、流淌的河水與無處不在的醇香。
“現在,它被填滿了。被這山河填滿了,被你爺爺的影子填滿了,被那些像小謝一樣把青春灑在這裡的人的故事填滿了,也被你們倆……這一路的悉心照拂,填滿了。”
她的語氣裡沒有悲傷,隻有穿透世事的釋然。故鄉,以其新舊交織、血脈延續的完整麵貌,徹底擁抱並治愈了她這個離鄉六十多年的遊子。
劉金這個敦厚的漢子,聽著這平靜之下蘊含驚雷的話語,鼻腔猛地一酸。他默默調整站姿,更堅實地守在老人身側。桂姨早已淚流滿麵,用力點頭:“填滿了就好!奶奶,您的心,從此就安在這裡了。”
二、“家”味的采買與情感的封裝
接著,便是為上海那個“家”,采買“家鄉”的味道。桂姨作為本地通,主導了這次采購,目標明確:不止於名氣,更要地道、實惠,且便於攜帶。
1.酒韻悠長:他們再次拜訪了王坊主的老酒坊。這次不嘗“回頭酒”,而是選購了幾種他推薦的、口感更為醇和、適合日常小酌或烹飪的年份散酒。王坊主特意找來小巧的陶壇封裝,用紅布紮緊,囑咐路上小心。這是給陸奶奶的,也是讓陸研新嘗嘗故鄉最本真的氣息。
2.醬香綿厚:自然少不了“陳氏醬油坊”。桂姨熟稔地買了好幾瓶古法醬油,還有豆豉和糟辣椒。“炒菜、拌麵,滴上幾滴,就是家鄉味。”她對劉金解釋。這是日常炊煙裡的鄉愁。
3.零嘴憶舊:在桂姨的堅持下,他們買了真空包裝的黃粑和糍粑。“奶奶早上可以蒸著吃,軟和,甜滋滋的,就是您小時候的味道。”這是帶給孫子的甜蜜,也是陸奶奶自己的童年印記。
4.茶香清心:在一家誠信茶莊,桂姨挑選了本地產的、口碑很好的翠芽和毛尖。“上海天熱,喝點我們貴州的綠茶,清爽。”這是山水靈秀的延伸。
劉金展現了他作為護工的可靠,仔細檢查包裝,合理分配行李重量,所有重物自然都歸了他那雙有力的手。他不僅是體力上的擔當,更默默記下了陸奶奶多看哪樣一眼,悄悄多買了一份,準備給她一個驚喜。
這不再僅僅是購買特產,而是將無形的鄉情、這一周的感動,分門彆類地、妥帖地封裝起來,準備跨越千山萬水,移植到上海的生活裡。
三、最後的“家宴”與傳承的托付
中午,桂姨在民宿廚房,傾注全部心意做了最後一頓“家宴”。紅燒肉油亮,折耳根爽口,時蔬清甜,黃粑軟糯,還有代表團圓的羊肉餃子。
飯菜上桌,陸奶奶沒有立刻動筷。她拿起酒杯,對著桂姨和劉金。
“桂妹,這趟,真辛苦你了。”她話語樸素,重若千鈞,“沒有你,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嘗不到家裡的味。你是我在這世上,最親的家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