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實驗室的百葉窗,在陸研新手邊的金屬材料樣本上投下細密的光斑。他正專注地記錄一組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數據,手機震動打破了寂靜——一封來自“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前沿科學中心”的邀請函赫然在目。
這封郵件開篇的“珠峰計劃”四個字讓陸研新的指尖微微發顫。他想起三年前在德國馬普所交流時,那位銀發的沃爾夫教授曾感歎:“中國的珠峰計劃,是要在科研的喜馬拉雅山脈上開辟新路徑。”如今,這條路徑已經真切地延伸至他的腳下。
根據前沿科學中心的建設定位,中心將作為探索現代大學製度的試驗區,需要實現物理空間、研究隊伍、目標任務和投入保障四個方麵的實體化運行。陸研新即將加入的材料科學前沿中心,正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實體機構,擁有獨立運營的萬平米實驗室集群和年均超過五千萬元的穩定經費。更吸引他的是中心對“非共識項目”的特殊支持機製——那些被傳統評審認為過於冒險的原始創新,在這裡能夠獲得特殊的培育渠道。
中心的組織架構讓陸研新耳目一新。走廊兩側的透明實驗室裡,材料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甚至計算科學的團隊共享著極端環境模擬裝置。左側,人工智能小組正在訓練材料缺陷預測的神經網絡;右側,跨尺度表征平台連接著冷凍電鏡和原子探針;最深處,他即將主導的“亞穩態材料設計”團隊,將融合相場理論、量子計算與高通量實驗,嘗試破解傳統合金強度韌性倒置關係的世紀難題。
這種配置正是中心堅持學科交叉原則的體現。在首次團隊會議上,首席科學家李哲教授展示了一幅戰略圖譜:“我們的目標是構建‘材料智能創製平台’,這需要打破材料、信息、工程三大學科的壁壘。研新,你提出的‘動態界麵能壘調控’設想,正好成為交叉研究的樞紐點。”
陸研新被授予的不僅是首席研究員職位,更是一份探索科研“無人區”的許可。中心手冊中明確寫道:“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回報的‘從0到1’研究”。他的首個課題“外場耦合下亞穩相形成動力學”,正是傳統材料學界鮮有涉足的前沿領域——在脈衝電磁場與極端壓力協同作用下,探索金屬玻璃中非晶準晶轉變的臨界條件。
為支撐這類前沿探索,中心配備了國內獨家的飛秒激光同步輻射聯用係統。當陸研新第一次看到直徑三十米的環形真空管道時,不禁想起奶奶講述的紅軍長征故事——而今他麵對的,是基礎研究領域的“赤水河”,需要在國際競爭中開辟新的道路。
中心的運行機製處處體現著深化改革的理念。在人員聘用方麵,陸研新擁有自主組建團隊的權利,可直接向全球發出錄用通知,采用預聘長聘與項目合同製結合的雙軌模式;在資源調配方麵,每個團隊享有獨立的財務編碼,無需經過傳統院係審批即可快速采購特殊試劑和設備;在評價體係方麵,中心摒棄論文數量考核,改用代表性成果國際評估製,研究人員三年內無需提交任何進度報告。
更令他驚訝的是學術委員會的構成:十一位委員中包括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三位歐美科學院院士,外籍專家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在首次課題評審會上,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詹姆斯博士通過全息投影提出建議:“你們應該更關注應變率對形核位壘的非線性效應。”
作為堅持科教融合的實踐,陸研新需同時承擔跨學科研究生培養任務。他名下的首位博士生來自新材料與人工智能雙學位項目,課題恰好關聯他正在構建的機器學習輔助設計平台:開發深度生成模型,預測多組元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
中心推行重大項目驅動的培養模式:學生們不僅是研究的參與者,更是創新鏈上的關鍵環節。在超淨間裡,陸研新看到一群研究生正在自主操作價值千萬的球差校正電鏡——這種信任源自中心“在實戰中培養戰略科學家”的理念。
深夜,陸研新在辦公室與剛回到上海的奶奶視頻。老人看著孫子身後泛著幽藍燈光的材料合成裝置,忽然說道:“你這實驗室,就像我們茅台鎮的酒甑——都是把最基礎的東西,變成讓人驚歎的滋味。”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陸研新的心扉。他想起中心展廳裡那句醒目的標語:讓中國的材料體係像茅台酒曲一樣,擁有不可複製的基因。這種奇妙的關聯讓他徹夜難眠:奶奶那代人在貴州深山釀造民族工業的醇香,而他這代人,要在上海的張江科學城冶煉國家競爭力的基石。
月末的中心戰略研討會上,首席科學家展示了國際競爭態勢:美國材料基因組計劃已進入二點零階段;歐盟冶金二零三零計劃投入超百億歐元;日本在超強鋼領域持續突破……
“我們的優勢在於學科交叉的深度和體製機製的靈活性。”李哲教授指向大屏幕,“比如研新團隊正在開發的‘深度學習輔助相圖預測’,歐美尚未布局同類技術路線。”
散會後,陸研新站在中心頂樓的觀景平台遠眺。浦東的燈火如星河傾瀉,他想起前沿科學中心建設方案中的誓言: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
這一刻他忽然明白,這個位於上海東北角的科研高地,與他奶奶走過的茅台鎮、奮鬥過的新疆、安居的上海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百年求索路上不曾熄滅的燈火。而他們這代人的使命,是讓這燈火照得更遠,直至照亮人類認知的未知之境。
喜歡萌寵特攻請大家收藏:()萌寵特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