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初冬帶著幾分寒意,卻沒擋住藍星華國音樂協會會長周明遠的腳步。他握著一份燙金邀請函,站在澈心工作室門口時,眉頭還擰著——手裡那份《2024年華語音樂抄襲維權報告》上,“原創者維權成功率不足15”“抄襲案件平均審理周期18個月”的數字,像針一樣紮眼。
“蘇老師,這次來,是協會全體成員的意思。”周明遠坐在蘇澈對麵,推過邀請函,語氣沉重又帶著期待,“這幾年行業亂啊,抄旋律、扒編曲的事兒層出不窮,小音樂人原創被抄,維權要花的錢比賺的還多,慢慢都不敢寫了。你不一樣,從《青花瓷》到《將進酒》,每首都是原創,還帶著文化魂,大家都盼著你能站出來,給行業指條明路。”
蘇澈拿起邀請函,“副會長”三個字格外醒目,但他更在意的是周明遠話裡的“行業困境”。他想起上個月,一個獨立音樂人朋友找他訴苦——自己花半年寫的民謠,被某流量歌手改了兩句歌詞就當成原創發,維權時卻因為“缺乏即時存證”,隻能看著對方拿獎賺錢。那時他就想,光自己做好原創不夠,得有個規矩,能護著那些真心做音樂的人。
“周會長,我接這個職位,但有個條件。”蘇澈放下邀請函,眼神堅定,“我不當掛名副會長,要做,就先推‘原創保護條例’,核心是建一個‘藍星華國原創音樂數據庫’——讓原創者有地方存證,讓抄襲者無處遁形。”
周明遠眼睛一亮,往前湊了湊:“你具體說說!”
“這個數據庫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存證難、檢測難、維權難。”蘇澈拿出提前畫好的框架圖,指尖劃過紙麵,“第一,即時存證。原創者上傳作品時,係統自動生成時間戳、音紋編碼和區塊鏈存證,就算後續被改,也能追溯到最初版本——就像給音樂蓋個‘出生證明’,誰先誰後一目了然。第二,ai智能檢測。對接所有音樂平台,新作品上線前先和數據庫比對,旋律、和弦、歌詞相似度超過70就觸發預警,平台暫停上線,讓原創者有時間核查。第三,便捷維權。數據庫直接對接知識產權法院和法律援助中心,原創者發現被抄,點擊‘維權申請’就能提交存證材料,法院優先立案,法律援助中心給低收入音樂人免費幫忙——把維權成本降下來,才能讓大家敢維權。”
周明遠邊聽邊記,筆尖都快跟不上思路:“好!這個方案戳中了要害!但有個問題,技術開發要不少錢,還有後續維護,協會經費……”
“錢的事我來想辦法。”蘇澈打斷他,“我可以聯合幾家科技公司,他們之前想做文化領域的ai項目,這個數據庫正好契合;另外,我會申請政府的‘文化創新基金’,原創保護是文化傳承的事,政府肯定支持。至於維護,後續可以向音樂平台收一點技術服務費,很低的比例,不會增加平台負擔。”
一旁的李薇忍不住補充:“我們工作室之前做過小範圍的音紋檢測測試,準確率能到92,再優化一下,完全能滿足需求。而且很多獨立音樂人聽說要建數據庫,都主動來問能不能提前參與,大家都盼著這個呢!”
一周後,藍星華國音樂協會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室裡坐滿了行業前輩、音樂人代表和平台負責人,氣氛卻有些微妙——有人期待變革,也有人顧慮“會不會影響現有利益”。
蘇澈抱著數據庫方案上台時,台下安靜得能聽到筆尖劃過紙的聲音。他沒繞圈子,直接放了一段對比音頻:“左邊是去年某熱門歌曲,右邊是三年前一位獨立音樂人的作品,大家聽——副歌旋律、和弦走向幾乎一模一樣,但獨立音樂人維權了一年,最後隻拿到兩萬塊賠償。”
音頻結束,台下一陣騷動。蘇澈接著說:“這樣的事不是個案。我做這個數據庫,不是要針對誰,是想給原創者一個‘安全區’。比如,一個學生寫了首好歌,上傳數據庫存證,就算以後被大牌歌手看上,也得先談授權,而不是直接‘拿來主義’;平台也不用再因為‘疑似抄襲’被粉絲罵,提前檢測就能規避風險。”
這時,一位資深製作人舉手提問:“蘇老師,數據庫會不會誤判?比如有些常見和弦走向,很多歌都用,會不會被當成抄襲?”
“這個問題我們早考慮到了。”蘇澈調出ai檢測的演示視頻,“係統會區分‘公有素材’和‘原創部分’——比如cgaf這種常見和弦,會自動排除在檢測範圍外,重點比對的是旋律線條、歌詞意象和編曲細節。比如同樣用c和弦,你加了一段古箏間奏,我加了電吉他soo,這就是原創差異,不會誤判。”
另一位平台負責人問:“如果有人故意把原創作品拆成幾段上傳,規避檢測怎麼辦?”
“係統有‘作品關聯性分析’功能。”蘇澈解釋,“比如你今天傳一段主歌,明天傳一段副歌,係統會根據音紋相似度、創作時間和上傳ip,判斷這是同一首歌的組成部分,自動合並成完整作品存證。而且上傳時需要填寫‘作品完整性聲明’,故意拆分上傳會被標記,影響後續信用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蘇澈一一回應了所有疑問,從技術細節到執行步驟,再到經費來源,都講得清清楚楚。當周明遠提議“全票表決是否通過《原創保護條例》及數據庫建設方案”時,會議室裡幾乎沒有猶豫——舉起的手密密麻麻,覆蓋了每一個座位。
“全票通過!”周明遠宣布結果時,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有人甚至站起來鼓掌。一位做了三十年音樂的前輩握著蘇澈的手,眼眶泛紅:“終於等到這一天了!以後咱們做原創,心裡有底了!”
消息傳出後,整個華語音樂圈都沸騰了。獨立音樂人紛紛在社交平台發文:“終於不用怕辛辛苦苦寫的歌被抄了!”“期待數據庫上線,我第一個上傳作品!”主流媒體也爭相報道,《藍星日報》的頭條標題格外醒目——《蘇澈與原創保護數據庫:華語音樂行業變革的信號》,文中寫道:“這個數據庫不僅是一個技術平台,更是一麵旗幟,標誌著華語音樂從‘流量至上’向‘原創為本’的轉變。”
幾天後,蘇澈收到了政府文化部門的回複——“文化創新基金”批準了500萬啟動資金,科技公司也送來合作方案,甚至有海外音樂協會發來郵件,希望未來能對接數據庫,推動跨國原創保護。
工作室裡,李薇忙著整理原創音樂人的報名信息,短短三天就收到了超過3000份申請;老林則在和音樂平台對接檢測接口,確保上線後能無縫銜接;瓷坊老師傅也特意燒了一個“原創之芽”的陶擺件,送給蘇澈:“做音樂和燒瓷一樣,都得守著‘真’,這個擺件,祝你的數據庫能讓原創像芽兒一樣,好好長。”
就在這時,蘇澈的腦海裡響起係統提示音,淡藍色的光膜帶著金色的流光,像冬日裡的暖陽,照亮了整個房間:
【檢測到宿主推動藍星華國《原創保護條例》通過,提出“原創音樂數據庫”方案並獲全票支持,引發行業正向變革,觸發“行業標杆”聲望結算……】
【結算完成:獲得聲望值點,當前聲望值累計點!】
【解鎖新功能:行業生態優化頂級)——可進一步完善原創音樂生態,功能包括:
1.原創扶持計劃:生成“潛力原創音樂人評估模型”,對接唱片公司和演出資源,為優質原創者提供推廣機會;
2.版權收益透明化:開發“版權收益結算係統”,自動統計作品播放量、下載量,實時將收益分給原創者,避免平台拖欠;
3.跨國原創合作:對接海外原創音樂數據庫,為跨國原創合作提供版權清算和法律支持,推動華語原創走向世界;】
【觸發主線任務進階:“原創音樂數據庫落地”,任務要求:3個月內完成數據庫技術開發、測試及上線,首批入駐原創音樂人突破1萬人,任務獎勵:聲望值點,藍星華國“文化創新先鋒”稱號。】
蘇澈關掉光膜,看著桌上的“原創之芽”陶擺件,指尖輕輕拂過上麵的紋路。他知道,這個數據庫不是終點,而是行業變好的開始——以後會有更多人敢寫原創,會有更多帶著文化魂的音樂出現,就像老林說的,“音樂的根,終於能紮在‘原創’的土裡了”。
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落在數據庫方案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此刻都變成了希望的種子。蘇澈拿起手機,給之前那位被抄襲的獨立音樂人發了條消息:“數據庫下個月測試,你的歌,終於能有個安穩的家了。”
很快,對方回複了一個哭著笑的表情,後麵跟著一句話:“謝謝蘇老師,我又有勇氣寫歌了。”
喜歡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請大家收藏:()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