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古戰場遺址的清晨,薄霧還未散去,就被一陣輕輕的腳步聲驚醒。這片藍星僅存的漢代戰場遺址,地表還散落著帶繩紋的漢代瓦片,河道遺跡裡的淤泥中,偶爾能挖出鏽蝕的青銅箭鏃——蘇澈帶著一支“混搭”團隊站在這裡,身後跟著曆史顧問團的王教授手裡捧著《水經注》複刻本)、道具組組長老鄭背著測量儀)、維塔數碼的特效總監馬克扛著3d掃描儀),還有瓷坊老師傅的徒弟拎著一籃漢代紋飾樣本),他們要在這裡完成《三國》電視劇“赤壁之戰”場景還原的關鍵一步。
“根據《三國誌·吳書》記載,赤壁之戰的主戰場在‘烏林、赤壁間’,也就是現在這片遺址的範圍。”王教授蹲下身,指著地麵的繩紋瓦片,“這些瓦片的形製是‘漢代筒瓦’,和文獻裡‘吳軍大營用瓦’的記載吻合。但兩千多年來,長江河道改道了三次,現在我們看到的河道,比漢代時窄了200米,水深也淺了3米——要是按現在的河道拍,就錯了。”
蘇澈點點頭,打開係統界麵,調出“3d建模”功能。之前兌換維塔數碼時,係統同步解鎖了“曆史場景複原模塊”,隻要輸入遺址的地質數據、文獻記載、考古報告,就能生成11的古代場景模型。他將王教授提供的“漢代江夏河道數據”寬度1200米,平均水深8米)、考古隊測出的“河床坡度”15度)輸入係統,再疊加《水經注》裡“江水東流,經赤壁北”的流向描述,淡藍色的光膜瞬間在遺址上空展開,一個立體的漢代河道模型緩緩浮現——河道裡的水流速度每秒1.2米)、岸邊的蘆葦分布按漢代“雲夢澤植被”記載)、甚至水底的泥沙沉積層,都清晰可見。
“我的天!這比我們用衛星地圖做的羅馬戰場模型還精準!”馬克舉著3d掃描儀,對著光膜裡的模型驚歎,“你看這個水流的漩渦模擬,連‘彎道環流’的效應都考慮到了——漢代的戰船在這樣的河道裡航行,船身會自然向內側傾斜,我們做特效時就能精準還原這個細節,而不是讓船直挺挺地走。”
王教授補充道:“還有風向!《三國誌》裡說赤壁之戰時‘東南風急’,我們查了漢代的氣候資料,當時江夏地區冬季的東南風平均風速每秒5米,陣風可達8米——這個數據要同步給特效團隊,火攻時的火焰方向、煙霧擴散速度,都要符合這個風速,不能像有些劇那樣,風往哪吹全看鏡頭需要。”
接下來的一周,團隊把“辦公室”搬到了遺址旁的臨時帳篷裡。白天,他們用係統3d模型對比實地遺址,測量漢代河道與現代河道的差異,標記出“吳軍水營”“曹軍戰船停泊區”的精確位置;晚上,曆史顧問團和特效團隊圍在一起,對著模型討論“火攻戰術”的細節——比如黃蓋的“火船”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才能順著東南風和水流,最快接近曹軍戰船;曹軍的“連環船”用什麼材質的鐵鏈連接根據考古發現,漢代軍用鐵鏈多為“鑄鐵鏈,環徑五寸”),燃燒時鐵鏈會多久熔斷。
最耗心力的,是11漢代戰船的搭建。道具組組長老鄭帶著團隊,從南方深山裡找來了直徑1.5米的老桐木——漢代造船多用桐木,因為“桐木輕且耐腐”,和《釋名·釋船》裡“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用桐木者,因桐木浮也”的記載完全吻合。搭建時,他們沒有用一顆現代釘子,而是完全采用漢代的“榫卯結構”,連船板之間的縫隙,都用“麻絲+桐油+石灰”的混合物填充——這是從漢代船棺遺址裡複原的“封縫工藝”,能確保戰船在水裡不漏水。
“你們連船錨都要還原漢代形製?”馬克看著道具組打造的“四爪鐵錨”,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錨爪上的紋飾——那是根據漢代“銅錨紋飾”複刻的雲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漢代工匠認為雲紋能‘鎮水’,是軍用船錨的標準紋飾”。老鄭笑著遞給他一把漢代船槳的複製品:“這槳長3.2米,槳葉寬0.4米,是按《漢書·食貨誌》裡‘大槳長三丈,小槳長二丈’的比例縮小漢代一丈約2.31米),演員劃槳時的力度、頻率,都要按這個尺寸來練,不然拍出來就假了。”
更讓馬克震驚的是,蘇澈還用係統3d建模做了“戰船航行模擬”——輸入戰船的重量樓船約50噸)、吃水深度1.8米)、水手人數30人),模擬出不同水流、風速下戰船的航行速度和轉向角度。“比如黃蓋的火船,滿載桐油、麻布後,重量會增加10噸,吃水深度變成2.1米,航行速度會比空載時慢0.5節,”蘇澈指著模型裡的火船軌跡,“我們要讓演員提前按這個速度練劃船,特效團隊再根據這個軌跡做火焰蔓延效果,這樣火船撞向曹軍戰船的瞬間,才會有‘真實的衝擊力’。”
搭建過程中,還出了個小插曲:道具組按現代船帆的樣式,給樓船做了一麵“長方形帆布帆”,王教授看到後立刻製止:“漢代的船帆是‘斜桁帆’,不是長方形的!你們看《武梁祠畫像石》裡的船帆,是上窄下寬的梯形,這樣更適合利用東南風——而且帆的材質不是帆布,是‘蒲草織成的蒲帆’,透氣性好,不會被強風掀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澈立刻讓係統調出漢代船帆的3d模型,對比畫像石的記載,重新調整帆的形狀和材質。老鄭帶著團隊,用蒲草手工編織了一麵20平方米的船帆,掛在樓船的桅杆上時,正好趕上一陣東南風,帆麵自然傾斜,帶動戰船在模擬河道裡緩緩移動——王教授拍著手說:“就是這個感覺!《淮南子》裡說‘蒲帆掛風,一日千裡’,講的就是漢代蒲帆的優勢。”
瓷坊老師傅也沒閒著,他聽說戰船需要漢代紋飾裝飾,特意燒了一批“船用瓷飾”——船舷兩側的“饕餮紋瓷環”漢代軍用船的標準裝飾,象征“威懾敵軍”)、船艙門口的“雲氣紋瓷牌”,甚至連船槳的手柄上,都套了一個小小的“蟠螭紋瓷套”。徒弟把這些瓷飾送到片場時,馬克拿著一個饕餮紋瓷環,翻來覆去地看:“你們連這麼小的裝飾都要還原漢代工藝?好萊塢拍古裝片,頂多在船身上貼層印花貼紙,你們卻用手工燒製的瓷器——這較真程度,比我們拍《指環王》時還原中土世界還誇張!”
老周的孫子也發來“遠程支援”——孩子畫了一幅《赤壁火攻圖》,上麵的戰船是梯形帆、四爪錨,還在船舷旁畫了幾個小人,舉著“漢代銅劍”之前看《三國》實體書裡的插圖學的)。蘇澈把畫貼在臨時帳篷的牆上,笑著對團隊說:“咱們要是還原得不好,連小朋友都能看出來——這就是我們較真的意義,不僅是拍一部劇,更是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曆史印象。”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赤壁之戰”的核心場景終於初見雛形:11的漢代樓船、鬥艦整齊地停在模擬河道裡,船帆上的蒲草紋路在陽光下清晰可見;岸邊的“曹軍大營”用漢代“夯土築牆”的工藝搭建,營門兩側插著“曹”字大旗,旗杆是用南方的楠木做的漢代軍用旗杆多為楠木,耐腐且不易折斷);甚至連營地裡的“軍灶”,都按漢代“三眼灶”的形製搭建,灶口朝向東南方符合“避西北風”的軍用習慣)。
馬克帶著特效團隊,用3d掃描儀把整個場景掃進電腦,和係統生成的漢代場景模型做對比,誤差竟然不到1。他忍不住對著鏡頭,給遠在好萊塢的同事發了一段視頻:“你們絕對不敢相信,我現在在一個藍星的影視片場,他們用11的實物搭建漢代戰場,連船錨的紋飾、船帆的材質都嚴格按曆史記載來——這不是拍電視劇,這是在做‘活態曆史複原’!能參與這個項目,是我職業生涯最幸運的事!”
當天晚上,蘇澈站在樓船的甲板上,看著夕陽落在模擬河道的水麵上,波光粼粼的水麵倒映著漢代戰船的剪影,仿佛穿越回了兩千多年前的赤壁。王教授走過來,遞給她一本剛打印出來的《赤壁之戰場景複原報告》,裡麵詳細記錄了每一個細節的文獻依據、考古支撐、建模數據。
“以前總覺得,曆史劇很難做到‘完全真實’,”王教授感慨道,“但你們用係統建模、實地考察、實物搭建、特效輔助,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以後再有人想了解漢代水戰,看你們的劇就夠了,比看曆史書還直觀。”
蘇澈笑著點頭,打開係統界麵,看著“赤壁之戰場景還原完成”的提示,心裡滿是踏實。他知道,這種“較真”或許會花更多時間、更多錢,但當觀眾看到“火船順著東南風衝向曹軍戰船”時,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當孩子們指著屏幕上的漢代戰船,問“這是真的三國船嗎”時,能給出“是的,這是按曆史還原的”答案——這就是“細節控”的終極意義:用最笨的辦法,做最真實的傳承。
這時,淡藍色的係統光膜悄然亮起,金色的文字帶著“曆史複原”的厚重感:
【檢測到宿主通過實地考察+係統3d建模+11實物搭建,完成赤壁之戰場景高精度還原,獲曆史學界與特效界雙重認可,觸發“活態傳承”聲望結算……】
【結算完成:獲得聲望值點,當前聲望值累計點!】
【“推進《三國》電視劇拍攝”任務進度更新:
1.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核心場景還原完成含11戰船12艘、漢代軍營3座),特效團隊完成場景掃描與數字建模,任務進度提升至75;
2.解鎖“曆史學界合作”權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動提出,將本次場景還原成果納入“漢代軍事文化研究”課題,推動學術成果轉化;
3.文旅部決定,待電視劇拍攝完成後,將該場景保留為“漢代文化主題公園”,向公眾開放,實現“影視ip曆史傳承文旅發展”的良性循環。】
蘇澈關掉光膜,看著遠處道具組的師傅們還在給戰船做最後的修飾,馬克和王教授在營地裡討論“漢代軍糧的擺放方式”按《居延漢簡》記載,軍糧需“粟米入倉,麥餅置於竹笥”),瓷坊老師傅的徒弟在給營門的瓷飾做最後的上釉——這熱鬨而嚴謹的場景,比任何華麗的鏡頭都更動人。
他知道,《三國》電視劇的拍攝還沒結束,後麵還有“長阪坡之戰”“夷陵之戰”的場景還原,還有無數曆史細節等著校準。但隻要守住這份“較真”,守住對曆史的敬畏,這部劇就一定能成為藍星曆史劇的“標杆”——不是因為它有頂級的特效、豪華的陣容,而是因為它用每一個細節,告訴觀眾:曆史不是遙遠的故事,是能被觸摸、被看見、被傳承的文明印記。
夜色漸深,模擬河道旁的燈光亮起,照亮了漢代戰船的剪影。蘇澈站在甲板上,輕輕撫摸著船舷上的饕餮紋瓷環,冰涼的瓷麵帶著曆史的溫度。他想起瓷坊老師傅說的話:“好的瓷器,要經得起時間的打磨;好的曆史劇,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而他們正在做的,就是用“較真”打磨一部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讓漢代的文明之光,通過屏幕,照亮更多人的心田。
喜歡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請大家收藏:()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