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娛的“原創孵化中心”裡,秋日的陽光透過大麵積的玻璃幕牆,將開放式辦公區映照得通透明亮。空間設計藏著巧思:隔斷是印有《紅樓》詩詞的半透明玻璃,會議桌的桌腿纏繞著金屬製的“三國雲紋”,連休息區的抱枕都印著簡約版的“金陵十二釵”剪影——既延續了核心ip的文化基因,又透著年輕活力。今天,“新人創作者扶持計劃”的發布會在這裡舉行,台下坐滿了來自全球的年輕創作者、行業媒體和合作機構代表,每個人手裡都拿著印著“傳承原創,築夢未來”的手冊。
蘇澈穿著簡約的白色襯衫,袖口依舊彆著那枚青花瓷紐扣,站在臨時搭建的舞台上,身後的大屏幕正播放著一段短片:畫麵裡,有對著空蕩劇場排練的話劇演員,有在出租屋熬夜改劇本的編劇,有抱著吉他在街頭彈唱的歌手,還有在電腦前繪製漫畫的畫師——他們的眼裡都閃著對創作的執著,卻也藏著迷茫。短片結尾,一行字緩緩浮現:“每個原創者都需要一束光,每個好故事都值得被看見。”
“我曾經見過太多有才華的新人,因為缺少資金、沒有資源,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創作夢。”蘇澈拿起話筒,聲音溫和卻有力量,“有的編劇寫了三年的劇本,因為沒人投資,隻能轉行做文案;有的導演拍了優秀的短片,卻找不到渠道讓更多人看到;有的歌手創作了動人的歌曲,卻被資本要求‘改得更商業化’。今天,我們推出‘新人創作者扶持計劃’,就是要給這些年輕人一束光。”
他抬手示意,大屏幕上跳出計劃的核心內容:“投入10億專項基金,麵向全球扶持1000位新人創作者,涵蓋編劇、導演、歌手、作家四大領域。每位入選者將獲得最高100萬的創作資金,同時享受澈心文娛的全產業鏈資源支持——包括ip合作授權、技術團隊保障、全球發行渠道,還有由行業頂尖人士組成的導師團一對一指導。”
台下瞬間響起熱烈的掌聲,有年輕創作者激動地紅了眼眶,悄悄拿出手機記錄下關鍵信息。張嵐走到舞台側邊,遞給蘇澈一份名單:“蘇總,首批申請已經結束,我們收到了來自28個國家的3萬多份申請,經過導師團的初審,已經選出了100位入圍者,其中包括8位編劇、12位導演、20位歌手和60位作家。”
“重點關注那些聚焦真實故事、有文化溫度的作品。”蘇澈接過名單,快速瀏覽著,“比如這個叫林舟的導演,申請項目是《小鎮故事》,講的是偏遠小鎮裡非遺手藝傳承的故事,題材很紮實,讓導師團重點對接。”
發布會結束後,蘇澈留在孵化中心,和幾位首批入圍的新人創作者交流。林舟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穿著洗得發白的夾克,手裡緊緊攥著劇本,語氣裡帶著緊張又興奮:“蘇總,我之前拍過一部關於家鄉竹編手藝的短片,但是因為資金不夠,沒能完成後期製作,也找不到發行渠道。這次申請扶持計劃,就是想把《小鎮故事》拍好,讓更多人知道,小鎮裡也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
蘇澈接過他的劇本,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批注:“你的故事內核很好,非遺傳承是很有價值的題材。但我注意到,劇本裡有一段刻意加入了激烈的衝突戲,顯得有些突兀。”他指著劇本某頁,“其實不用刻意製造矛盾,真實的力量更動人。比如竹編老匠人和年輕人的代溝,不用通過爭吵來體現,一個眼神、一次手藝的碰撞,反而更有感染力。”
林舟恍然大悟,立刻拿出筆在劇本上修改:“您說得對!我之前總擔心故事不夠有看點,就加了很多戲劇化的情節,現在想想,確實破壞了故事的真實感。”
“創作不是炫技,是真誠。”蘇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們會給你配備專業的攝影團隊和後期製作資源,還會邀請非遺領域的專家幫你把關細節。大膽去拍,我們要的不是完美的作品,是有溫度、有態度的原創。”
在扶持計劃的推動下,林舟的《小鎮故事》很快進入拍攝階段。蘇澈偶爾會去片場探班,每次都能提出精準的建議。有一次,劇組在拍攝竹編老匠人教學的場景時,林舟糾結於如何展現手藝的細膩,蘇澈建議:“用特寫鏡頭拍老匠人的手指,他纏繞竹絲的力度、指尖的老繭,這些細節比任何旁白都更能體現手藝的傳承。”
除了林舟,其他新人創作者也在計劃的支持下穩步推進項目:年輕編劇夏雨的《非遺少年行》獲得了紅樓ip的衍生授權,將古典元素與現代校園故事結合;歌手李玥的原創歌曲《竹語》融入了侗族大歌的和聲,由澈心特效的團隊製作了精美的v;作家陳希的小說《絲路回聲》獲得了國際出版社的關注,即將推出多語言版本。
六個月後,柏林國際短片節的頒獎典禮上,《小鎮故事》憑借細膩的敘事、真實的情感和對非遺文化的生動展現,斬獲“最佳國際短片獎”。當林舟走上領獎台時,他激動得聲音都在顫抖:“我要感謝‘新人創作者扶持計劃’,感謝蘇總。如果沒有這個計劃,這部電影可能永遠隻能停留在劇本階段。是他們讓我相信,隻要堅持原創,哪怕是小鎮裡的小故事,也能走向世界。”
喜歡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請大家收藏:()穿成窮學生,我用老歌火遍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