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當徐晃、關羽、張遼在河東剿滅李樂、安定地方之時,汝陰前線大營內的劉備,也迎來了來自長安的天使。
使者風塵仆仆,徑直入帳宣旨。聖旨內容除了嘉勉前軍將士、重申討逆決心外,最核心的,乃是天子劉協那道口諭——著前將軍劉備,務必儘快將傳國玉璽尋回送來。
帳內諸將聞聽此諭,神色各異。
劉備麵色如常,恭敬接旨:“臣劉備領旨,必竭儘全力,為陛下尋回舊物!”
他心中自是明了,天子所言“舊印”,正是被袁術竊據的傳國玉璽,此乃此次東征的目標,天子不過再次強調罷了。
送走天使後,劉備即刻召集心腹議事。
首要之事,便是落實朝廷關於支援揚州刺史劉繇、牽製孫策的方略。
他目光轉向帳下一員將領:
“子方。”
一位身形矯健、麵容精乾的將領應聲出列,正是糜芳。
他原為劉備麾下都尉,其兄糜竺雖在長安,但他本人在軍中,且對徐州事務頗為熟悉。
“朝廷欲支援劉正禮,需借道廣陵,動用糜家海船。”
“你本是徐州舊人,與陳元龍相熟,此事關乎重大,由你持我書信,即刻返回徐州,麵見陳使君,陳明利害,請其鼎力相助,調撥舟船糧秣,助劉繇穩固江東。”
糜芳拱手領命,聲音洪亮:“芳必不辱使命!定說動陳使君,促成此事!”
糜竺躬身領命:“竺必不辱使命!”
接下來是選派前往劉繇處的使者。
朝廷要求一文一武,宣慰並助戰。
徐庶正欲開口請纓,卻見坐在末席、一直安靜聆聽的諸葛亮忽然起身,向劉備鄭重一揖:
“都督,亮雖不才,願請命出使江東!”
眾人目光頓時聚焦在這位年輕的書記官身上。
劉備亦感意外,溫言道:“阿亮,你年紀尚輕,江東局勢複雜,孫策又虎視在側,此行艱險,非同小可。”
諸葛亮目光澄澈,從容應答:
“都督明鑒。亮籍貫琅琊,亦屬徐州,對江淮風土人情略有知曉。劉正禮乃漢室宗親,朝廷命官,亮代天子宣慰,名正言順。孫策雖強,然其理虧,未必敢公然加害天使。”
“況且,兩位軍師祭酒需隨都督參讚軍機,統籌全局,不宜輕離。亮願往一試,一則宣示朝廷德意,二則實地勘察江東虛實,以為他日經略之備。萬望都督允準!”
徐庶與楊修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驚訝與讚賞。諸葛亮此言有理有據,更顯露出不凡的膽識與抱負。
劉備凝視諸葛亮片刻,見其目光堅定,毫無怯意,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擔憂,最終頷首道:
“好!阿亮既有此誌,我便準你所請!然切記,此行以宣慰、觀察為主,安全第一,切不可逞強涉險!若有變故,即刻退回,我派兵接應於你。”
“亮謹記都督教誨!”諸葛亮躬身應諾。
“至於武使人選……”劉備略一沉吟,目光掃過帳下諸將,最後落在一位麵容剛毅、眼神銳利的年輕軍侯身上,“魏延!”
“末將在!”魏延踏前一步,聲若洪鐘。
“命你為副使,選精銳五十人,護衛諸葛先生前往曲阿!務必保諸葛先生周全,同時,遇事需果決勇毅,助劉繇穩固防務,見機行事!”
“末將得令!必以性命護諸葛先生與使團安全!”魏延慨然領命,眼中閃爍著渴望建功立業的光芒。
安排妥當江東之事,帳外忽有親兵來報:“啟稟都督!鎮南將軍張繡遣快馬來報,其已擊潰紀靈,解陳國之圍,現正率騎兵主力星夜兼程回師,預計明日午時便可抵達大營!”
“好!”劉備聞言大喜,“張鎮南歸來,我軍如虎添翼!”
幾乎同時,另一路斥候飛馳入帳:“報——!張校尉遣人來報,雷薄已派其部將陳蘭,率三千前鋒,出營向我方前沿哨壘探進!”
徐庶聞言,眼中精光一閃,笑道:“都督!時機至矣!雷薄果然中計!彼分兵來探,正予我可乘之機!”
劉備精神大振:“元直速速道來!”
“雷薄派陳蘭前來,意在試探我軍虛實。張校尉可按原計劃,率部迎擊,務求擊潰陳蘭,做出我軍主力儘出、營壘空虛之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