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城東郊野,兩軍對圓,殺氣盈野。
諸葛亮與魏延隨太史慈登上城樓,放眼望去,隻見孫策軍前鋒已然列陣,衣甲鮮明,刀槍耀目,軍容鼎盛。陣前兩員大將尤為引人注目。
一人金甲紅袍,英氣逼人,手持古錠刀,正是孫策孫伯符,另一人身著甲胄,儒雅中透著英武,風度翩翩,正是周瑜周公瑾。
諸葛亮雖未見過二人,但觀其氣度風采,心中已然斷定:“此必是名動江東的‘孫郎’、‘周郎’無疑!”
此時,孫策陣中先鋒韓當出馬挑戰,聲音洪亮,言語頗為傲慢。
太史慈大怒,向劉繇請令後,挺槍躍馬,出城迎戰。
韓當雖勇,然太史慈武藝更高一籌,戰不數合,便將其殺得手忙腳亂,敗歸本陣。
太史慈得勝,勒馬橫槍,於陣前耀武揚威,江東軍士氣為之一挫。
諸葛亮在城上看得分明,低聲對身旁摩拳擦掌的魏延吩咐道:“文長,孫策性如烈火,見韓當敗陣,必不甘心,很可能親自出戰。你且做好準備,一旦孫策出馬,你便如此這般……”
魏延聞言,眼中精光一閃,重重頷首:“軍師放心,延明白!”
果不其然,孫策見韓當敗回,勃然大怒,催動胯下寶馬,手提長槍,親自出陣,直指太史慈:“太史子義!休得猖狂!認得孫伯符否!”
聲若驚雷,氣勢驚人。
就在孫策自報家門,欲與太史慈廝殺之際,按照諸葛亮事先吩咐,魏延猛地一夾馬腹,挺槍衝出本陣,厲聲喝道:
“孫策!爾主袁術,篡逆稱尊,罪大惡極!爾等不思劃清界限,反而屢次興兵,侵犯朝廷疆界,攻打州郡,意欲何為?莫非也想學那袁術,行謀反之事不成?!”
這一聲質問,義正詞嚴,直指要害,聲音傳遍兩軍陣前。孫策軍士卒聞聽,不少人麵露遲疑之色。
孫策本人亦是臉色一沉,一時語塞。
周瑜在陣中看得分明,心知不能讓“叛逆”這頂大帽子扣實,立刻策馬出陣,朗聲回應,聲音清越,從容不迫:
“閣下此言差矣!”
“劉繇之揚州牧,乃昔日李傕、郭汜二賊把持朝政時所封,名不正言不順,天下誰人不知?”
“我等興兵,乃是討伐僭逆,廓清寰宇,何來謀反之說?倒是爾等,依附偽命,抗拒王師,才是真正的助紂為虐!”
周瑜這番話,巧妙地將“對抗朝廷”偷換概念為“討伐李郭餘孽”,試圖爭奪道義製高點。
城頭之上,劉繇聽到周瑜揭他舊疤,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急忙對身旁的諸葛亮解釋道:
“諸葛先生切勿聽信周瑜狡辯!昔年董卓、李郭亂政,天下紛擾,繇受命於危難,實為保全江東百姓!自陛下還於舊都,繇早已上表辭去州牧之職,一心等待朝廷新政,絕無二心啊!”
他生怕朝廷使者因此對他產生疑慮。
諸葛亮,神色平靜,溫言安撫道:“劉使君不必多慮。陛下既遣亮來,便是信重使君忠義。周瑜此言,不過是欲蓋彌彰,顛倒黑白罷了,豈能瞞過天下人?”
說罷,諸葛亮越眾而出,來到城垛前,讓士兵喊話道:
“我乃大漢天子駕前,前將軍劉皇叔麾下諸葛亮,奉天子明詔,持節至此!”
“劉揚州乃漢室宗親,忠心王事,陛下深知!如今天兵已發,討逆壽春,徐州糧草軍資亦正源源不斷運抵曲阿!”
“爾等若識時務,當即刻罷兵,北上共討國賊袁術,或可將功折罪!若再執迷不悟,一意孤行,悔之晚矣!”
周瑜聞言,心中暗叫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