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晚宴上程煜毫不掩飾的維護,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漣漪迅速在瑞科集團內部及相關的商業圈層擴散開來。各種猜測與議論甚囂塵上,林曉這個名字,不再僅僅與“聲覺未來”項目相連,更被蒙上了一層與程煜相關的、曖昧難言的色彩。
林曉清晰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走在公司裡,投向她的目光變得更加複雜,有羨慕,有嫉妒,有探究,也有之前因趙經理流言而殘存的些許審視。她試圖用更專注的工作來隔絕這些乾擾,但心底那絲因程煜而起的波瀾,卻難以平息。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明明可以更低調處理的情況下,選擇用如此高調的方式,將她推向風口浪尖?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她,將她置於他的羽翼之下,讓所有潛在的攻擊者投鼠忌器?還是……有著她尚未參透的更深層目的?
她發現自己越來越看不懂這個男人。他像一本複雜難解的書,每一頁都寫著掌控與算計,卻又在某些角落,透露出讓她心悸的溫柔與維護。
程煜將林曉的反應儘收眼底。
他看著她在人前努力維持的鎮定,也捕捉到了她獨處時偶爾流露出的迷茫與不安。他知道自己這一步棋走得有些冒險,打破了兩人之間那層微妙的平衡。但他不後悔。
趙經理的匿名郵件事件,讓他意識到,僅僅在暗處為她掃清障礙是不夠的。那些藏在陰影裡的毒蛇,總會找到機會吐出信子。他需要給她一個更堅固的、公開的“身份”,一個讓所有人,包括那些蠢蠢欲動的董事和競爭對手,都不得不忌憚三分的身份——他程煜看重並庇護的人。
這是一種宣示,也是一種捆綁。
他在賭。賭林曉的堅韌與聰慧,能夠承受住這份“矚目”帶來的壓力;也賭自己心底那份日益明晰的、超出掌控的興趣,最終能導向一個他想要的結果。
這天,程煜將林曉叫進辦公室,安排了一項新的工作——陪同他接待一位來自歐洲、極其重要且以脾氣古怪、眼光挑剔著稱的潛在戰略投資者,馮·海因裡希先生。
“海因裡希先生對音樂和哲學有極深的造詣,尤其是對現代電子音樂與社會情緒的關係,有獨到的見解。”程煜看著林曉,目光深邃,“這次的接待,不僅關乎商業合作,更是一場……理念的交流。我相信你的‘獨特視角’,能起到關鍵作用。”
他又在暗示了。這次幾乎是將答案明晃晃地擺在了她麵前。
林曉的心猛地一跳。這意味著,她可能需要在程煜和這位重要的投資者麵前,有限度地展現屬於siren的認知和理解。這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風險極大。
“程總,我……”她有些猶豫。
“不用擔心。”程煜打斷她,語氣帶著一種奇異的安撫力量,“做你自己就好。像在‘回聲廢墟’那樣,聆聽,感受,然後表達。”
他提到了“回聲廢墟”!那個他們心照不宣的秘密地點。他是在告訴她,他接受並欣賞那個真實的她,哪怕隻是部分?
林曉看著他沉靜的眼眸,那裡麵沒有試探,隻有信任與期待。
一股暖流夾雜著孤注一擲的勇氣,湧上心頭。
“……我明白了。”她深吸一口氣,點了點頭。
接待安排在集團頂樓的私人會客室,環境雅致,視野開闊。
馮·海因裡希先生是一位銀發梳理得一絲不苟、眼神銳利如鷹隼的老者。寒暄過後,話題果然很快轉向了音樂與文化的層麵。他談起歐洲電子音樂的場景,言語間充滿了批判性與深刻的哲學思辨,問題刁鑽而晦澀。
程煜主要負責商業層麵的溝通,但在海因裡希拋出關於“音樂中的無序如何反映後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這類問題時,他會適時地將目光投向林曉,給她發言的空間。
林曉起初有些緊張,回答得謹慎而框架化。但海因裡希顯然不滿意,他的追問愈發犀利。
就在這時,林曉瞥見了程煜投來的目光。那目光平靜,卻帶著一種無形的力量,仿佛在說:相信你自己。
她忽然放鬆了下來。
她不再試圖去扮演一個“博學”的助理,而是回到了siren的身份裡,用那個在無數個夜晚與音樂、與靈魂對話的自己的視角,去回應海因裡希的問題。
她談到了音樂中“噪音”的美學價值,將其與當代人在信息爆炸下的焦慮與反抗聯係起來;她分析了某些實驗性電子樂段落中,節奏的斷裂與重組,如何隱喻著個體在秩序與混亂之間的掙紮與尋求……
她的語言不再拘泥於商業術語,變得生動、感性,甚至帶著幾分藝術家特有的偏執與銳利。那是在工作報告和日常交流中,絕不會出現的林曉。
程煜靜靜地聽著,目光始終落在她身上。他看著她在談論熱愛領域時,眼中綻放出的那種幾乎灼人的光彩,看著她因投入而微微泛紅的臉頰,心底那根名為“興趣”的弦,被撥動得越來越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剝去層層偽裝後,這個靈魂真正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