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了程煜的爵士酒吧邀約,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不同於以往的石子。林曉預想了多種可能——他的不悅,他的質問,甚至是他某種形式的“提醒”。
然而,什麼都沒有。
第二天,程煜見到她時,神情與往常並無二致,冷淡,專注,就“聲覺未來”體驗中心的內部設計方案提出了幾個精準到苛刻的問題,仿佛昨夜那條石沉大海的定位信息從未存在過。
這種過分的“正常”,反而讓林曉心中的弦繃得更緊。她太了解程煜了,他絕不是一個會被輕易忽略而無動於衷的人。他的沉默,往往意味著更深層次的計算與等待。
周總監那邊,也似乎沒有任何變化。她依舊高效地處理著行政部的一切事務,對林曉的需求響應及時,態度無可挑剔。但林曉能感覺到,那種被評估、被觀察的感覺並未消失,反而因為程煜的沉默而變得更加清晰。
這是一種無聲的角力。程煜在試探她的邊界,看她能在他的“縱容”下走出多遠,看她是否會在失去他明確指引後感到慌亂。而周總監,就是他放在棋盤邊上,最冷靜的那雙眼睛。
林曉決定不再被動等待。
“聲覺未來”項目與一家國際知名的感官實驗室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對方派出的對接人是一位華裔科學家,dr.i,年輕有為,但在專業上極其固執己見。第一次技術溝通會,就因一個音頻編碼的底層邏輯問題,與項目組的技術骨乾爭執不下,會議陷入僵局。
按照以往,林曉或許會尋求程煜的意見,或者動用他的資源來施壓。但這次,她沒有。
她示意己方工程師暫停爭論,然後將目光投向一直沉默記錄、仿佛隱形人般的周總監。
“周總監,”林曉開口,聲音清晰平穩,“關於行政流程對跨文化技術溝通的支撐方麵,您有什麼建議嗎?比如,如何確保雙方在專業術語和理解偏差上,能建立更高效的校準機製?”
這個問題看似在詢問行政支持,實則巧妙地將皮球踢給了周總監。你不是在觀察我嗎?那麼,請展現出你作為行政總監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或旁觀者。
周總監顯然沒料到林曉會突然將焦點引向她。她抬起眼,鏡片後的目光閃過一絲極快的訝異,隨即恢複平靜。
“林負責人的問題很有見地。”周總監推了推眼鏡,語氣不疾不徐,“我認為,可以立即組建一個臨時的‘術語校準小組’,由我方精通技術的項目助理與對方指定的接口人組成,在每次正式會議前進行預溝通,梳理核心概念,形成雙方確認的釋義表。同時,行政部可以協調引入專業的同聲傳譯設備,確保信息傳遞的精確性,而不僅僅是語言轉換。”
她的回答條理清晰,方案具體可行,完全展現了一個資深行政總監的專業素養。
林曉微微頷首:“很好的建議。那就麻煩周總監儘快落實這個校準小組和設備事宜。”
“好的,林負責人。”周總監應下,目光在林曉臉上停留了一瞬,那裡麵除了專業,似乎多了一絲幾不可查的……重新評估的意味。
dr.i對中方的響應速度和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表示滿意,會議得以繼續,並在校準小組的輔助下,後續溝通順暢了許多。
這一次,林曉沒有依靠程煜,她利用了自己的職位和智慧,調動了周總監這把“雙刃劍”,成功化解了危機。她向程煜,也向周總監證明,她並非隻能在他的羽翼下生存。
當晚,林曉沒有再去格鬥俱樂部。她回到了自己的私人音樂工作室。
她需要另一種形式的宣泄與沉澱。打開設備,戴上耳機,她將白天那種在無形壓力下保持冷靜、在角力中尋找突破的複雜心緒,傾注到音樂之中。指尖流淌出的不再是siren那種極具攻擊性和煽動性的節奏,而是變得更加內省、複雜,充滿了矛盾的張力與最終尋求和解的旋律。這是在職場博弈中淬煉出的新的聲音。
當她沉浸在音樂中時,手機屏幕亮了一下。依舊是程煜。
這次不是定位,而是一份文件傳輸請求,標題是《關於集團未來三年在感官科技領域投資方向的初步研判》。
他換了一種方式。用工作,用她無法拒絕的正事,來重新建立連接。
林曉看著那個傳輸請求,沒有立刻接收。她完成了手頭一段旋律的編排,才緩緩拿起手機,點擊了接收。
然後,她回複了兩個字:【收到。】
疏離,客氣,符合一個下屬對上司的回應,卻將他試圖拉近的距離,再次不動聲色地推回安全的界限。
她不知道屏幕那端的程煜會是何種表情。但她知道,這場無聲的角力,她暫時沒有退讓。
她開始學習,如何在程煜織就的巨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呼吸孔,如何利用他給予的資源和平台,鍛造屬於自己的力量。
這很艱難,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但每一次成功的應對,都讓她心底那份屬於“幽靈”和siren的堅韌,與白天的林曉融合得更深一分。
她依然是棋子,但她開始試圖理解棋局,甚至,在規則之內,悄悄移動屬於自己的步伐。
程煜的沉默,周總監的審視,項目的挑戰……這一切都成了淬煉她的火焰。
而她,在火焰中,悄然蛻變。
第六十四集結束
下一集預告:
林曉的幾次獨立應對,似乎初步贏得了周總監一絲真正的尊重?程煜會用怎樣的新方式來繼續這場“角力”?一個意想不到的海外參展機會出現,林曉是否會再次離開程煜的視線範圍?無聲的角力仍在繼續,下一步,誰會先打破平衡?
喜歡下班後,我判若兩人請大家收藏:()下班後,我判若兩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