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其種植方式直接影響著產量和品質。移栽作為一種重要的種植方法,尤其在氣候條件複雜或土壤環境特殊的地區,能夠有效提高花生的生長效率和抗逆性。
花生種子的選擇是移栽成功的第一步。優質種子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品種選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品種。例如,在南方濕潤地區可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而在北方乾旱地區則選擇耐旱品種。
種子質量?:選擇顆粒飽滿、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種子。種子大小應均勻,避免大小不一影響出苗整齊度。
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曬種,打破種子休眠期,提高發芽率。同時,使用多菌靈等藥劑進行拌種,預防土傳病害。
花生對土壤要求較高,良好的土壤環境是花生高產的基礎。
土壤選擇?:花生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壤土中。避免在粘重土壤或低窪易澇地種植。
整地?:深耕2530厘米,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同時,結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配合過磷酸鈣203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
起壟?:花生起壟種植有利於排水和通風,一般壟高1520厘米,壟寬8090厘米,壟距3040厘米。
苗床應選擇在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塊。苗床寬度一般為11.2米,長度根據育苗量而定。苗床土壤應疏鬆透氣,可加入適量的腐熟有機肥和細沙,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氣性。
播種時間?: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播種時間,一般在春季氣溫穩定在15c以上時進行。
播種方法?:采用點播或條播方式,每穴播23粒種子,播種深度35厘米。播種後覆蓋細土,厚度以23厘米為宜,並輕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
覆蓋地膜?:播種後覆蓋地膜,地膜寬度應與苗床寬度相適應,四周用土壓實,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濕度,促進種子發芽。
溫度管理?:花生發芽適宜溫度為2530c,苗期適宜溫度為2025c。出苗前應保持地溫穩定,出苗後及時破膜放苗,防止高溫灼傷幼苗。
水分管理?:苗期土壤濕度應保持在6070,過乾或過濕都不利於幼苗生長。澆水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大水漫灌。
間苗定苗?: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去除弱苗、病苗和雜苗,每穴留12株健壯幼苗。間苗後及時補苗,確保苗全苗齊。
花生移栽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苗情確定。一般在幼苗長到45片真葉、苗高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此時幼苗根係發達,抗逆性強,移栽後容易成活。
起苗?:移栽前一天澆透水,使土壤濕潤,便於起苗。起苗時用鐵鍬或苗鏟將苗從苗床中挖出,儘量保持根係完整,減少損傷。
分級?:將起出的幼苗按大小分級,分級移栽,便於後期管理。
移栽?:在已整好的壟上按株距2025厘米、行距3040厘米的規格挖穴,每穴栽1株苗。栽苗時應注意將根係舒展,避免窩根。栽後覆土壓實,使根係與土壤緊密接觸,並及時澆定根水。
水分管理?:移栽後35天內應保持土壤濕潤,促進幼苗根係恢複。之後根據土壤墒情和天氣情況適時澆水,避免乾旱或積水。
追肥?:移栽後1015天,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施尿素58公斤。開花下針期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施複合肥1015公斤,促進花蕾形成和果針入土。
中耕除草?:移栽後應及時中耕除草,疏鬆土壤,提高地溫,促進根係生長。中耕深度應由淺到深,避免傷根。
花生常見病害有葉斑病、白絹病、根腐病等。防治方法包括: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農藥,如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控製病害蔓延。
花生常見蟲害有蚜蟲、蠐螬、地老虎等。防治方法包括:
農業防治?: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合理施肥,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化學防治?:根據蟲害發生情況,及時噴施殺蟲劑,如吡蟲啉、辛硫磷等,控製蟲害。
花生收獲時間應根據品種特性和氣候條件確定。一般當植株葉片變黃,下部葉片脫落,莢果果殼變硬,網紋清晰,籽仁飽滿時即可收獲。過早收獲,籽仁不飽滿,產量低;過晚收獲,莢果易脫落,影響產量。
花生收獲可采用人工或機械收獲。人工收獲時,用鐵鍬或鋤頭將植株從土壤中挖出,抖落泥土,將植株整齊地堆放在田間晾曬。機械收獲時,使用花生收獲機將植株從土壤中拔出,並抖落泥土。
花生收獲後應及時晾曬,降低籽仁含水量。晾曬時應將花生鋪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當籽仁含水量降至8以下時,即可入庫貯藏。貯藏前應進行清選,去除雜質和破損的莢果。貯藏倉庫應乾燥、通風、陰涼,避免受潮和黴變。
花生移栽是一項精細的農事活動,涉及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直接影響著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通過科學的選種、育苗、移栽、管理和防治,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的抗逆性和產量,實現花生種植的高產高效。同時,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花生移栽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種植者應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術,以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
喜歡農人的種植技術請大家收藏:()農人的種植技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