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7月末8月初隨著西線的塵埃落定和意大利的徹底臣服,德意誌帝國的戰略重心出現了微妙的偏轉。
一方麵,需要鞏固在西歐取得的壓倒性勝利,通過條約形式將其固化;另一方麵,東方那片因俄國崩潰而產生的巨大權力真空以及正在其中激烈廝殺的俄羅斯吃雞大賽紅軍,白軍,黑軍,綠軍,以及外國乾涉勢力),愈發成為柏林決策層關注的焦點。
帝國的策略是:用條約的鎖鏈捆綁住已倒下的敵人,同時用間接的手段乾預尚未結束的戰爭,以最小的代價塑造有利於帝國的東方格局。
對於俄國的內戰,林曉的態度明確而謹慎:絕不能派遣大規模德軍地麵部隊直接介入那片廣袤無垠的泥潭沼澤但也不能坐視列寧導師的布爾什維克紅軍輕易獲勝。
一個由布爾什維克控製的、充滿敵意的俄國是未來的巨大隱患,而一個由白軍將領統治的、虛弱且依賴德國支持的俄國,則是理想的東部緩衝區和原材料產地。
因此,一場名為“東方援助”的影子戰爭悄然啟動。
在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德軍實際控製的城市裡,一座座名義上由“當地政府”或“白軍代表團”運營、實則由德國軍需部和總參謀部背後操控的物資中轉站建立起來。
一船船、一車車的武器彈藥主要是繳獲的沙俄庫存或德軍換裝下來的二手裝備)、軍服、藥品、罐頭食品,被源源不斷地“出售”或“租賃”給鄧尼金的“南俄武裝力量”和尤登尼奇將軍在波羅的海方向組建的西北集團軍。
更重要的是人員的派遣,數以千計“退役”或“休假”的德軍軍官、士官以及技術兵種炮兵、通訊兵、工兵),以“軍事顧問”、“合同雇員”或“誌願兵”的身份,拿著豐厚的報酬,加入白軍的指揮和訓練體係。
他們的到來,極大地提高了白軍尤其是鄧尼金部)的組織度和戰術水平
在白軍前線視察的帝國總參謀部代表,發回了一份充滿普魯士式驕傲的報告:g08機槍和77野戰炮後,火力已對紅軍形成優勢,我方顧問協助製定的步炮協同戰術,在最近一次奪取鐵路樞紐的戰鬥中效果顯著…紅軍雖人數眾多且狂熱,但缺乏訓練和指揮藝術,在正規戰中被係統性擊潰…建議繼續加強炮兵和通訊裝備的援助,並派遣更多‘技術顧問’控製其後勤係統…”
與此同時,帝國的外交官們則在白軍各個派係之間縱橫捭闔,一方麵鼓勵他們反抗“紅色恐怖”。
另一方麵又巧妙地挑撥離間,防止任何一股白軍勢力過於強大以至於未來難以控製,這致使此次“全俄吃雞大賽”變得愈加混亂分裂。
而帝國的目標是讓俄國的內戰長期化、消耗化,虛弱化,最好能形成數方分裂對峙的局麵。
然而,東線的廣袤和紅軍的頑強以及韌性超乎林曉等人的想象。
儘管白軍得到了德國的援助,但白軍的推進依然緩慢而艱難,後勤問題突出,內部矛盾重重,各個領導人心懷鬼胎,導致白軍混亂不堪。
而紅軍則在托洛茨基的鐵腕組織下,爆發出了驚人的韌性和數量優勢。
帝國的“東方援助”就像往一個破爛的米桶中投送資源,雖能延緩紅軍的勝利,卻似乎難以根本扭轉局麵,如同當年拿破侖的那場半島戰爭中“法蘭雞不斷流血的傷口”
這讓柏林意識到,徹底解決俄國問題,或許還需要更長時間和更複雜的策略。
1916年8月3日,羅馬,卡比托利歐山坎皮多利奧)廣場,保守宮
這裡曾是羅馬元老院議事之地,象征著古羅馬的權威與法律,如今,它成為了勝利者審判和肢解失敗者的舞台。
大廳內氣氛莊重而壓抑,巨大的長條桌一側,坐著以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奧匈帝國外交大臣切爾寧、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賽義德·哈利姆帕夏為首的同盟國代表團,他們神色倨傲,誌得意滿。
長桌另一側,則是麵色慘白、如喪考妣的意大利王國全權代表——前首相博塞利和總參謀長卡多納他們被新成立的軍政府推出來承擔簽字的恥辱)。
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早已逃往南方布林迪西,不願親眼目睹這屈辱的一幕。
《羅馬條約》的文本厚得驚人,條款苛刻到了極致,遠超曆史上任何一場戰爭後的和約:
1.領土肢解:
·北意大利王國傀儡國):割讓特倫蒂諾上阿迪傑、的裡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給奧匈帝國。
皮埃蒙特、倫巴第、威尼托等西北部地區在德軍“保護”下成立“北意大利王國”,由薩伏依家族旁係親德)出任國王,實質成為德國經濟附庸和軍事緩衝區。
·中意大利教皇國恢複):拉齊奧地區包括羅馬城)及其周邊地區恢複為“教皇國”,由教皇庇護十世不久後去世,由新教皇本篤十五世繼任)世俗統治,受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共同“擔保”中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南意大利兩西西裡王國複辟):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裡島恢複波旁兩西西裡王朝統治成為獨立王國,但需向同盟國支付巨額賠款並提供海軍基地。
·撒丁王國獨立):撒丁島成為獨立王國,由當地貴族統治,戰略位置重要,受同盟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