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們的每一步都在奧托·斯科爾茲內少校的嚴密監控之下,政變者們剛剛開始動作,甚至還沒來得及占領任何重要目標,就被早有準備的帝國安全局特彆行動處部隊和忠誠的近衛軍迅速撲滅。
槍聲在柏林街頭短暫響起,旋即平息,施塔芬貝格在拒捕時被擊中一顆蛋倒在地上,痛苦的哀嚎著。
奧托·斯科爾茲內少校因為“槍啞火了”,並沒有立刻開第二槍,過了20分鐘後“因為射擊過差”打下了幸存的另一個。
結果“槍又啞火了”過了半小時後,這位年輕的容克貴族才被擊斃當場。反正不是林曉讓這麼乾的,天氣太冷了,槍容易啞火很正常。)
參與政變的海軍軍官和陸軍軍官被當場逮捕,反抗者當場“擊蛋”喪失反抗能力,提供資金的猶太商人如瓦爾特·拉特瑙的政敵等)也被一網打儘。
威廉皇儲則在寓所中被“保護”起來,麵如死灰,徹底失去了之前的僥幸心理。
林曉在無憂宮冷靜地聽取了斯科爾茲內的彙報,他並沒有感到意外,隻有一絲冰冷的失望和徹底清算的決心。
“清理乾淨。”他隻說了三個字,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迅速而無情的肅清。
所有參與或知情者,無論身份高低,都遭到逮捕和審判軍事法庭或特彆法庭),數名顯赫的容克貴族被剝奪爵位和財產,涉案的海軍軍官被處決或判重刑,相關的商業財團遭到嚴厲整頓和監管。
皇儲被徹底軟禁,遠離一切政治和軍事事務。這場拙劣的政變,反而給了皇帝一個絕佳的理由,以鐵腕手段徹底清洗了軍隊和上層社會中最後一批公開的反對者,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絕對權威。
就在柏林槍聲平息後不久,一個意想不到的外交勝利消息傳來,衝淡了內部叛亂的陰霾。
部分中立國,在目睹了德國強大的軍事勝利尤其是巴黎的陷落)和皇帝展現出的鞏固內部秩序的鐵腕後,終於下定了決心。
西班牙和瑞典率先正式宣布,加入同盟國陣營,並對協約國宣戰或斷絕外交關係)。
西班牙的加入,意味著英國的直布羅陀海峽將受到直接威脅,英國的地中海航線變得更加危險,瑞典的加入,則保障了德國至關重要的鐵礦砂供應,並封鎖了波羅的海。
緊接著,幾個北歐和東歐的中小國家也紛紛效仿,宣布承認德國主導的中歐同盟體係,並提供有限的支持。
這不僅帶來了戰略上的實惠,更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和外交勝利,仿佛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歐洲的力量平衡似乎正在決定性地向德國傾斜。
然而,在亞洲,日本的報複行動也開始了。他們不敢直接對德宣戰尤其在歐洲局勢明朗化後),但卻以“維護遠東穩定”為名,加強了對中國山東半島的軍事控製,粗暴地驅逐當地的德國僑民和商業勢力,強行沒收德國資產。
同時,日本海軍更加積極地在太平洋巡弋,挑釁性地靠近那些原德屬、現被日本占領的島嶼,並向美國示好,試圖離間德美關係。
德國的離間計雖然成功讓日本無法與歐洲敵人結盟,卻也徹底激怒了這頭遠東的嗜血吃屎的狗,使其采取了更激烈的反德行動。
巴黎陷落和歐洲中立國倒戈的消息,如同兩顆重磅炸彈,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激烈辯論。
主戰派的聲勢達到了頂點:“看吧!歐洲正在淪陷!民主的燈塔——法國——已經倒下!英國在獨自掙紮!如果我們再袖手旁觀,下一個就是我們!”
“德國人是不可阻擋的怪物!他們現在擁有了大半個歐洲的資源!我們必須立刻參戰,趁現在還有機會!”
“為了自由,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不被德國軍國主義威脅,我們必須戰鬥!”
主和派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分裂:一部分人動搖了,擔心美國真的會失去乾預的最佳時機。
另一部分人則更加恐懼,認為德國的勝利證明了其不可戰勝,美國參戰無異於自殺。還有一部分人則堅持孤立主義,認為歐洲的悲劇恰恰證明了美國不應卷入。
威爾遜總統麵臨著就任以來最艱難的選擇。主戰的呼聲前所未有的高漲,輿論幾乎一邊倒。
但他仍在猶豫,擔心戰爭帶來的巨大傷亡和社會分裂,也仍在幻想能否以某種外交手段約束勝利的德國。
美國的街道上,支持和反對參戰的人群都舉行了大規模集會,辯論從國會、報紙一直延伸到每一個家庭、每一間酒館、每一片街道整個國家站在了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躁動不安,無所適從。
戰爭的巨輪,仍在轟然前行,碾過無數的生命和夢想,將世界帶入一個更加未知的深淵。
喜歡帝國再臨:我的1915請大家收藏:()帝國再臨:我的1915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