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食畢,李恩希與莊菲隨李老步出柴扉。李老竹杖點地的篤篤聲,驚起牆根處幾星碎白的薺菜花。碎白花瓣撲簌簌落進老人葛布衣襟的褶皺裡。葛布衣襟上的艾草苦香混著汴河送來的腥甜水汽,撲在她們臉上——那風裡裹著漕船繩纜的麻腥味,還有遠處城樓傳來的更鼓聲,咚、咚、咚,撞得晨霧也微微發顫。汴河的風裹著腥甜水汽撲麵而來,河麵上泊著幾艘漕船,白帆收作玉蘭花苞狀,船頭曬著的漁網正滴著水,在青石板上洇出蜿蜒的水痕。遠處虹橋橫跨河麵,橋洞下傳來搖櫓聲,欸乃間驚飛一群綠頭鴨,撲棱棱掠過岸邊長滿青苔的石砌駁岸。
青石板路泛著潮意,每道縫隙裡都嵌著歲月磨碎的月光。李恩希指尖掠過臨街招幡,粗麻布上字的最後一捺被晨露洇成墨團,忽覺肩頭一涼——是隔壁染坊飄來的靛藍水汽,混著隔壁包子鋪蒸籠的白霧,在晨光裡織成半透明的簾幕。胭脂鋪幡角垂著的乾枯玫瑰忽然墜落,露出底下新刷的王記繡坊字樣,墨跡未乾處聚著幾隻小蠓蟲,繞著字的絞絲旁嗡嗡打轉。“早年這街啊......李老竹杖重重叩在一道三寸長的裂縫上,裂縫裡斜生著一莖狗尾草,荊國公推行市易法時,汴河兩岸泊滿商船,連簷下燕巢都沾著酒旗香。他抬袖指了指河對岸,那裡曾是鱗次櫛比的酒樓,如今隻剩斷壁殘垣間幾株苦楝樹,淡紫色的花落在積水裡,像打翻的胭脂盒。他忽然噤聲,眼尾餘光掃過街角陰影裡抱臂而立的廂軍,廂軍的鐵甲泛著冷硬的青灰,腰間橫刀穗子垂成死結,與五步外賣炊餅的老漢形成刺目對比——老漢竹筐裡的炊餅還冒著熱氣,油星子濺在青石板上,引來幾隻螞蟻排著隊搬運碎屑。
莊菲盯著挑夫擔上的獸首形油盞,棉芯燃燒的輕煙裡,她忽然辨出一絲若有似無的沉水香——是從河對岸道觀飄來的。穿月白襦裙的婦人挎著竹籃經過,籃中紫茄油亮如緞,與她腕間粗拙銀鐲的啞光形成奇妙對比。婦人走過石橋時,銀鐲磕在欄杆上發出清響,驚起橋下石縫裡的一隻螃蟹,八隻腳在水麵劃出道道漣漪,又迅速沒入菖蒲叢中。李恩希和莊菲默默傾聽著這些真實的、帶著人間煙火氣的聲響。
行至巷末,丹砂朱門在晨霧中漸顯輪廓。遠處可見汴梁城參差的屋脊線——東邊是大相國寺的飛簷,簷角鐵馬在風裡叮咚;西邊是州橋方向的樓閣,隱約能看見彩樓歡門的雕花鬥拱,隻是昔日的豔麗彩繪已褪成淺淡的土黃色。門楣上荊國公府匾額的鎏金已被雨打風吹去,留下來歲月的痕跡,仍有股子沉鬱的墨香撲麵而來。兩尊石獅怒目圓睜,左首那隻舌下銅鈴生滿銅綠,右首的爪子正按著枚繡球,二十八道纏枝紋一如《宋史·輿服誌》中的插圖。李老摸出鑰匙串時,指腹在最大那枚刻著字的銅鑰匙上停留三息,銅鏽蹭在掌心,像抹不開的陳年舊事。遠處傳來賣花聲,賣茉莉——帶露的茉莉——吳儂軟語穿過重重街巷,與汴河上傳來的漕工號子錯雜成調,前者如絲竹婉轉,後者似夯木沉鈍。老朽值守中門,卯時開、酉時閉。在國公府當個門房,倒夠咱們嚼穀。他將鑰匙插入鎖孔,門軸轉動的吱呀聲驚起簷下灰雀,撲棱棱掠過匾額時,震落幾星昨夜未化的霜。
朱門緩緩洞開,門環上的銅綠混著鐵鏽味撲麵而來,那紅漆雖已剝落大半,卻仍如凝血般沉著,叫人想起史書中青苗法募役法的鐵血字樣。穿堂風卷著階前殘葉掠過,石獅口中銅鈴輕晃,叮咚聲裡,李恩希看見門內影壁上忠孝傳家四個隸書,被晨光切分成明暗兩半,恍若隔著八百年光陰的一聲歎息。莊菲踩過門檻時,注意到右側石獅爪下的繡球紋路被磨得發亮,凹處積著細灰——那是無數雙官靴、繡鞋、葛布鞋底反複擦拭的痕跡。遠處傳來更夫敲卯時的梆子聲,與門內某處傳來的銅漏滴答聲遙遙相應,仿佛時光在此處打了個細密的結。
喜歡鐵馬冰河肝膽照請大家收藏:()鐵馬冰河肝膽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