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讓文淵能平穩地接管義軍的大權。
他都想好接下來的戲碼,那就是文淵不停地立功提升聲望以及地位。
待到有一天時機成熟,顧冒或退位讓賢,或意外身亡,然後義軍擁戴文淵成為新任大頭領。
腦補到這,韋達的心情舒暢了。但很快就有新的問題產生,為什麼會是文淵來接管義軍,為什麼不直接讓顧冒投靠文家?
還有為什麼要殺韋蜉蝣,就不怕韋家發大軍把義軍打殘打廢嗎?
韋達想不通,索性就不想了。他是個武將,不是謀士,這些問題還是交給家中那些滿腦子陰謀的人想去。
他隻需把自己的推測上報,然後打贏這場仗就行。
既然現在確定顧冒身邊隻有一千五百人,那就直接滅掉他好了。
想到這,韋達喚來魏雄,緩緩說出自己的計劃。
魏雄在知道顧冒隻帶了一千五百人,又聽了韋達的計劃,覺得至少有八成勝算,便同意了。
畢竟現在顧冒身邊的一千五百人可不全是從舒城出發的精銳,裡麵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在穀源宛城兩地吸收的新兵。
俗話說兵貴神速,所以能當將領的必然雷厲風行。
這不,僅僅過去半個小時,延寧守軍便改變方向,去找顧冒的麻煩去了。
延寧守軍一動,顧冒很快便收到消息。
“大將軍,我們該怎麼打?”段明躍躍欲試道。
他一定要在此戰中立下大功,讓顧冒早點升他做校尉。
“大將軍,下令吧!”劉耀武催促道,其他人也一臉渴望地看著顧冒。
顧冒在收到韋達要來打他的第一反應是:敵進我退。
於是他嘴角一勾,笑道:“韋達他以為他是誰,他想打我就得陪他打嗎?”
“咱們不打,先遛一遛他們。”
眾人不解,滿臉困惑地你看著我我看著你。
要是段明沒來,顧冒下令撤退他們還能理解。
可現在,援兵已到,為何要退?
顧冒見狀解釋道:“諸位,韋達之所以敢來攻打我們,是因為他從俘虜口中得知我隻帶了一千五百人。”
“四千打一千五,優勢在他,他當然得來。我們的優勢在他不知道段明已帶著一千五百援兵已至,所以必須先退一步。”
“否則他若是發現一千五變三千,他會怎樣做?”
“我若是他,必然下令撤退。”文淵回道:“所以大將軍的意思是先退,逼他分兵來追,然後再讓段仟將領著援兵去突擊。”
“沒錯,我就是這個意思。”顧冒頷首,當即給在場眾人下令。
時間緊迫,他們得迅速行動起來。
數十分鐘後,韋達收到顧冒帶兵逃跑的消息。
他暗罵一聲鼠輩,然後下令追擊。
可是傳令兵並未離去,反而道:“校尉,黃巾賊分三路逃了,我們追哪一路?”
不久後,韋達來到岔路口,隻見地上立有三塊木牌,上麵分彆標著顧冒、文淵、劉耀武的逃跑方向。
喜歡一個普通農民的奮鬥史請大家收藏:()一個普通農民的奮鬥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