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趙王有備而來,我軍兵力空虛,眼下當暫避其鋒芒,待劉將軍和魏將軍的大軍到了之後再與其決戰。”
“沒錯。”段明附和道:“以我們當下的兵力根本守不住白澄,暫時撤退是最好的選擇。”
打不過就跑,因此剩下的人紛紛頷首讚同。
顧冒見狀神色不變,因為他本就有意撤退。
隻不過他魏王也是要麵子的,因此得由臣子提出來。
他接著問道:“那麼該撤到哪去呢?”
“當撤到長溝,此地糧草尚足,離長林又近,方便魏、劉兩位將軍來與我們會合。”
張墉立即答道,神色激動,要知道這可是顧冒第一次表現出讚同他方略的傾向,他當然要好好表現一番。
段明詫異地看了他一眼,然後抱拳道:“末將也讚同去長溝。”
顧冒頷首,也不言語,靜待其人的答案,顯然他是不讚同去長溝的。
然而場中安靜了片刻,也依舊沒有人站出來回話。
顧冒無奈,隻得直接點名:
“韓都尉,你是秦州人,你說說你的看法吧。”
韓貴聽到自己的名字愣了片刻才硬著頭皮開口道:
“主公,屬下並不讚成撤退,屬下以為我們應當與趙王議和。”
此言一出,眾人隻覺荒謬,孫猛虎更是厲聲喝道:
“韓都尉,此時議和,我等一個多月的努力豈不白費,你究竟是何居心?”
韓貴連忙解釋道:
“孫都尉多慮了,我所說的議和是趙魏雙方維持現有地盤不變,雙方停戰一年或是兩年。”
顧冒聞言失笑道:“韓都尉,趙王是不會答應的,你還是想想我們應當撤到哪去。”
韓貴卻堅持道:“主公,趙王雖然三次敗於您手,但其實力尚存,仍有與我們一戰之力。”
“眼下成王敗亡在即,慶王即將一統整個蜀州。”
“此時若趙王與我們大戰,無論勝敗,其實力必然大降然後被慶王吞之。”
“以此而論,趙王理當答應議和。”
顧冒聽後思慮道:
“說得有幾分道理,不過你怎麼讓趙王相信我們是真心的,而不是在用緩兵之計,須知大軍從長林到這隻需要三四天。”
韓貴回道:
“主公仁信著於四海,隻要您親自開口,必能使趙王深信不疑。”
顧冒再度失笑,所謂兵不厭詐,戰爭麵前,信義又有什麼用呢?
韓貴身為軍中都尉,怎麼連這般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呢?
想到這,顧冒心中一動,問道:
“韓都尉,你的傷好了嗎?”
韓貴再度一愣,而後如實道:“尚未好徹底,但可以上戰場。”
說到這,其人似乎也意識到顧冒為何有此一問,他再度誠懇勸道:
“主公,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我們與趙王一戰,若勝則則必為天下諸侯所忌,屆時若慶王與陳青堯聯手兩麵來襲,我等又如何能擋?”
喜歡一個普通農民的奮鬥史請大家收藏:()一個普通農民的奮鬥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