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為了鼓勵讀書人當官,對於官紳有著相當豐厚的賦稅減免優待政策。
隻要有了功名,就能完全免除徭役,並在一定程度上免除田賦。
至於後來分封的王爺,那更是完全免稅。
這也是各個王朝的老傳統了。
士大夫、讀書人、各級官吏、王爵,他們享受著朝廷的優待,可以占據著大量的土地,卻不用交一文錢的稅,不用服一天役。
大量自耕農,會主動把自己的田產掛靠在官紳名下,
雖然要交田租,但隻要田租比賦稅少,那對農民而言,就能多積攢一些錢,多吃幾頓飽飯。
遇到了收成不好的年景,沒有積蓄的自耕農,更是隻能把自家的田產賤賣給官紳。
這些土地對朝廷而言,幾乎收不上稅,隻會讓占據土地的官紳越來越肥。
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的血肉越來越少,而隻消耗營養卻不做出貢獻的腫瘤卻在瘋狂擴張。
結果是什麼?
無數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戶、流民,國家的稅基不斷萎縮,而官紳階層卻越來越富,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
長此以往,國庫空虛,流民四起,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越來越弱。
最終,隻需要一個天災,或者一場外患,這個龐大的帝國就會轟然倒塌。
曆史上的王朝末年,幾乎都是這個劇本。
就算大力收取商稅,能讓國庫暫時充盈,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隻要官紳免稅這個口子不堵上,土地兼並的洪流就永遠不會停止,大明這艘船,遲早要被這個窟窿給弄沉。
那解決辦法呢?
李去疾當然知道。
後世的雍正皇帝已經給出了答案——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攤丁入畝,攤役入畝,火耗歸公!
不管你是誰,是皇親國戚還是告老還鄉的宰相,隻要你名下有地,就得一體納稅!
將複雜的人頭稅還有徭役,全部攤派到土地裡,誰的地多,誰交的稅就多。
這雖然不算是真正的治本之策,但抑製土地兼並的效果已經足夠了。
清朝之所以能續命那麼久,甚至搞出所謂的“康乾盛世”,雍正的這套組合拳功不可沒。
然而……
李去疾的指尖微微發涼。
曆史上,也不是沒有其他能人異士注意到這件事。
也有很多有識之士試圖進行改革。
比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可惜他們最後都失敗了,
就算是雍正皇帝,在他死後,新登基的乾隆,為了收買人心,“官紳一體當差納糧”被直接廢除,保留下來“攤丁入畝”也進行了整改,將大部分壓力重新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這些改革對國家對老百姓是天大的好事,但對某一個階層來說,卻不亞於刨他們的祖墳,在他們身上一刀一刀地割肉。
這個階層,就是整個封建王朝的讀書人,整個官僚體係!
看看雍正的下場就知道了。
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為大清續了命,為乾隆打下了富裕的家底。
結果呢?
後世提起“康乾盛世”,人人都知道康熙和乾隆,雍正的名字卻常常被刻意隱去,甚至背上了某些罵名。
就比如野史就說雍正把“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才登上皇位。
這事情在他前世網上衝浪的時候,還經常看到有人拿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