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朱元璋的聲音都在發顫,他緊緊攥著拳頭,仿佛要把這股激動人心的力量全都攥在手心裡,“咱……咱全明白了!”
“咱這就回去,讓皇上……立刻就辦!馬上就辦!”
他現在一刻都等不了了,恨不得立刻飛回皇宮,把自己今天聽到的這些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全都變成聖旨,昭告天下!
然而,李去疾卻隻是笑了笑,慢悠悠地端起茶杯,輕輕呷了一口。
“馬大叔,彆急。”
這三個字,像一盆恰到好處的溫水,澆在了朱元璋那顆快要燒開的腦袋上,讓他瞬間冷靜了不少。
對,不能急。
李先生行事,向來是謀定而後動,環環相扣,自己可不能亂了先生的章法。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心頭的激動,重新坐回椅子上,雖然屁股底下跟長了釘子似的,坐立不安,但總歸是沒再失態。
他看著李去疾,用一種近乎虔誠的語氣,虛心求教:“還請先生示下,此事……該從何處著手?”
李去疾放下茶杯,目光掃過在場的所有人。
朱元璋,一臉的“學生我準備好了,老師您快講課”。
馬皇後,眼神溫柔,帶著一絲笑意和好奇。
朱標,眉頭微蹙,顯然在飛速地思考著這套體係的利弊和可行性。
朱橚,則是一臉的懵懂,但小眼睛裡卻閃爍著求知的光。
至於朱樉、朱棡、朱棣這三兄弟,更是跟三尊石像似的,大氣都不敢喘,豎著耳朵,生怕漏掉一個字。
李去疾很滿意這種“課堂氛圍”。
他清了清嗓子,道:“這‘國家審計署’,是最終的目標,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利劍。但我再說一遍,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上輕輕一點。
“這第一步,就是得先把這把劍給磨利了。也就是,得先有人,懂得這套‘複式記賬法’。”
“格物院才剛開辦了幾個月,會計司也是剛建立。雖然還隻是些皮毛,但用來當個火種,足夠了。”
朱元璋連連點頭,這事他知道,李先生早就開始布局了。
“第二步,”李去疾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就是您剛才說的,眼下這樁‘空印案’,該如何處置。”
提到這個,朱元璋的眼神瞬間又冷了下來,那股子帝王的殺氣,不自覺地又冒了出來。
“先生,您說該怎麼辦?”朱元璋沉聲問道,“按咱……按皇上的意思,這幫膽大包天的蛀蟲,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該殺!尤其是那些個主謀,不光要殺,還得連坐!”
這是他一貫的風格,簡單,粗暴,有效。
然而,李去疾卻搖了搖頭。
“馬大叔,殺人,是下策。”
又是這句話。
朱元璋心裡咯噔一下,他現在聽到這五個字就頭疼。
但他還是耐著性子問道:“先生此話何意?難道這幫挖空國庫的逆賊,還能饒了他們不成?”
“主犯,當然不能饒。”
李去疾的眼神也冷了下來,
“任何一個國家,財政都是根基。動國庫的錢,跟刨人家祖墳沒什麼區彆,這是底線,誰碰誰死。這一點,皇上的想法,沒錯。”
聽到李去疾認同自己的觀點,朱元璋心裡舒坦了不少。
“但是……”
又來了!這該死的“但是”!
朱元璋感覺自己的血壓,噌地一下就上來了。
李去疾仿佛沒看到他那張快要便秘的臉,慢悠悠地說道:
“但是,那些被牽連的,被脅迫的,甚至隻是為了‘平賬’,為了完成朝廷交辦的差事,才不得已用了‘空印’的官員,難道也要一並殺光嗎?”
“這……”朱元璋語塞了。
李善長當初跟他彙報的時候,就提過這個問題。
空印案,牽連甚廣。
這裡麵,固然有大奸大惡之徒,但更多的,恐怕還是那些在僵化的製度下,為了自保,為了完成工作,才不得不隨波逐流的“倒黴蛋”。
真要一刀切,全殺了,那恐怕整個大明朝的官場,不知要被屠戮多少人。
“先生的意思是……”朱元璋試探著問道,“從輕發落?”
“不。”李去疾搖了搖頭,嘴角勾起一抹莫測的笑容。
“我的意思是,可以借著這個機會,來一招……暗度陳倉。”
“暗度陳倉?”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倆,對視一眼,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濃濃的困惑。
這跟暗度陳倉有什麼關係?
“大哥,您是說……”朱標忍不住開口問道,“您想借著處置這批官員的機會,做點彆的事情?”
“不愧是老二,腦子就是轉得快。”李去疾讚許地點了點頭,心裡吐槽道,“比你那三個傻弟弟強多了。”
他看著一臉好奇的朱家眾人,慢悠悠地拋出了一個問題。
“馬大叔,您還記不記得,我當初跟你說過,大明朝,有一個‘一世之憂’?”
一世之憂?
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當然記得!
土地兼並!
這幾個字,像幾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讓他這幾個月來,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他本以為,有了李先生的水泥、鋼鐵、蒸汽機,大明朝就能走上一條跟曆朝曆代完全不同的路,就能跳出這個該死的循環。
可現在,先生為什麼又提起了這個?
“先生,咱……皇上當然記得!”
朱元璋的聲音有些乾澀,
“皇上不是已經在您的指點下,開始給大明裝上‘第二條腿’,‘第三條腿’了嗎?這煉鋼,這水泥,這即將遍布天下的工坊商鋪,不都是在為此做準備嗎?”
“是。”李去疾點了點頭,“這些,確實是希望。”
“但是……”
朱元璋的心,又被提到了嗓子眼。
他現在最怕聽到的,就是這兩個字。
李去疾歎了口氣,聲音裡多了一絲凝重。
“想建立任何東西,是需要時間的。”
“想讓大明這第二條腿、第三條腿,真正地長出來,能跑起來,甚至能反過來,帶動整個國家往前飛奔,那需要多久?”
“十年?二十年?”
李去疾搖了搖頭,伸出了一根手指。
“不。”
“那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
“就像是……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