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周卓率軍出征,安陽城的重心暫時回到了內政建設。劉擎深知,軍事上的勝利如同刀鋒,固然鋒利,但若沒有深厚的根基,終難長久。林凡臨行前也曾與他深談,指出“民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前首要任務便是利用暫得的和平期,快速恢複生機,收攏民心,夯實根基。
然而,擺在他麵前的情況依舊嚴峻。安陽雖經守城戰,元氣未失,但負責協防的林縣、曲河兩地,卻是飽經蹂躪。黃巾過境,豪強趁亂兼並,流民失所,田地荒蕪,盜匪滋生,一片凋敝景象。加之新附之地,人心惶惶,政令不通。
劉擎雖得兼督三縣防務之名,但如何將這名號落到實處,卻是一大難題。直接派兵接管?恐引發地方豪強抵觸,適得其反。放任不管?則三縣防務成空談,潰兵匪患難以根除。
這一日,劉擎召集了縣內僅有的幾位文吏包括新投的一位寒門士子孫默)以及安陽本地幾位較為開明的鄉老,商議對策。
堂內氣氛沉悶。文吏們拿不出像樣的章程,鄉老們則一味哭窮訴苦,希望減免賦稅。
劉擎眉頭緊鎖,不禁想起林凡若在,必有奇謀。他強打精神,道:“諸位,亂世求生,非一人一姓之事。如今三縣疲敝,若不能儘快恢複生產,安撫流民,恐生內亂,屆時外賊未至,我等已自潰矣。還望諸位暢所欲言,共謀良策。”
眾人麵麵相覷,仍是沉默。
就在這時,堂外傳來腳步聲,一名親兵送來一封書信:“報!司馬大人,林校尉派人星夜送來的軍報!”
劉擎精神一振,急忙接過打開。信中是林凡彙報軍情進展,已咬住潰兵尾巴,不日將有決戰。但在信末,林凡卻附上了幾條關於內政的建議,顯然他在軍旅之中,仍心係後方。
劉擎看完,眼中頓時爆發出欣喜的光芒,拍案道:“先生真乃吾之子房也!有此三策,何愁三縣不寧!”
眾人皆好奇望去。
劉擎根據林凡信中所提框架,結合自身思考,朗聲道:“林校尉建言,當此非常之時,可行‘三策’以安民固本!”
“其一,招流亡!”劉擎聲音清越,“即刻頒布告示,宣告三縣:凡流落在外之民,無論原本籍貫何處,隻要願回原籍或至安陽、林縣、曲河三地定居墾荒者,皆可登記造冊,編入戶籍!官府提供簡易農具、種子,並借予口糧,助其渡過今春!”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收攏流民意味著要付出大量糧食,承擔巨大壓力!一位老吏忍不住道:“大人,流民甚眾,城中存糧本就不足,如何能……”
劉擎抬手打斷:“糧草之事,本官自有計較。流民並非負擔,乃是勞力,是恢複生產的根本!此事不容置疑!”
他繼續道:“其二,興屯田!將三縣境內無主荒地、以及查抄的部分劣紳豪強之田,收歸官有!仿效武帝舊事,行屯田之製!招募流民及軍中眷屬,編為屯田客,官府組織,集體墾種!所產糧食,官民按比例分成如官六民四,或對半)。既可快速恢複生產,充實軍糧,亦可安置流民,使其安居樂業!”
屯田!這個在曆史上由曹操發揚光大的政策,被林凡提前提出。雖然細節還需完善,但大方向極具可行性。堂內幾位有見識的文吏和鄉老已經開始暗自點頭。
“其三,勸工商!”劉擎越說越流暢,“減免境內手工業者、行商坐賈之稅賦,鼓勵其恢複生產,流通貨物。尤其要鼓勵紡織、冶鐵、製陶等關乎民生軍需之業。官府可出麵訂購,或為其提供便利。唯有工商恢複,市麵方能繁榮,物資方能流轉,稅收方能增加!”
三策環環相扣,既解決眼前流民安置問題,又著眼於長遠的生產恢複和經濟發展。
劉雷厲風行,即刻下令:“孫默,你即刻草擬安民告示,將‘招流亡’、‘興屯田’、‘勸工商’三策明細列於其上,加蓋本官印信,快馬分發三縣,廣為張貼宣傳!”
“王鄉老,李鄉老,安陽本地屯田之事,便拜托二位協助孫先生,負責勘察荒地,登記造冊,組織人力!”
“縣尉已由劉擎兼任),即刻派兵,維持秩序,鎮壓可能出現的騷亂,保護屯田點安全!”
命令一道道下達,整個官僚機器開始圍繞著“三策”運轉起來。
政策一公布,果然引起了巨大反響。
底層百姓和流民歡欣鼓舞,仿佛在無儘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生機。告示貼出之處,圍滿了識字和不識字的人群,聽著吏員宣讀,眼中燃起希望。大量藏匿於山野之間的流民開始試探著走出,前往官府指定的地點登記。
安陽城外,大片荒地被開辟出來,孫默帶著人手丈量土地,劃分田塊。簡陋的窩棚搭建起來,領到種子和農具的流民們,懷著對未來的期盼,開始辛勤勞作。軍中抽調部分輔兵協助組織,維持秩序。
城內,幾家瀕臨倒閉的鐵匠鋪、織坊得到了官府的訂單打造農具、製作軍服)和少量錢糧支持,重新升起了爐火,響起了織機聲。一些膽大的行商也開始重新走動,雖然規模不大,卻帶來了鹽巴、藥材等緊缺物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