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部。
杏花村今年養豬的人比往年的多,一共有十二戶人家養豬。
豬,陸陸續續已經趕到大隊部。
供銷社的人見大部分人家的豬已經趕過來了,隻有一戶人家還沒到。
“咱們時間緊,任務重,先評估其他人的豬吧!那一戶沒到的,最後評估。”
劉支書哪怕再急,也不敢耽誤人家的時間。
約好的十點鐘,已經過去二十分鐘,春燕那丫頭家的豬,連影子都沒看到。
“行吧!”劉支書也不好再說什麼。
反正十一頭豬的驗收和定級還需要時間。
定級標準主要是“出肉率”或“膘厚”,這直接決定最終的收購價格和獎勵。
核心定級的方法,出肉率定等,毛斤計價。
出肉率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眼看手摸”;一種是“吊架子”與“催肥”的影響。
大部分收購員都是按照第一種方法。
看膘情,摸脊背,評估品種和飼料。
定級標準一般為五等製。
特等:出肉率最高,通常在72%或以上。要求膘肥體壯,背部平寬,臀部豐滿,體重一般在130-150斤及以上。
一等:出肉率在68%-71%左右。
二等:出肉率在64%-67%左右。
三等:出肉率在60%-63%左右。體重偏瘦或體重較輕。
等外級:出肉率低於60%,通常是過瘦的“架子豬”、老母豬、公豬或體型極差的豬。收購價格很低,甚至可能被拒收。
劉支書望著眼前的十一頭豬,狠狠地鬆了口氣。
以他的經驗,這些豬都不是特彆膘,至少也沒差到不收的程度。
收購員上前,先給每一頭稱重,另外一人記錄。
稱重完,看膘情。
看完後,上手摸脊背上的肉。
再評估是吃糧食長大還是潲水或野菜。
喂養糧食長大的豬比吃野菜和潲水的豬膘情更好,出肉率更高。
“135斤4兩,一等”
“131斤8兩,一等”
一月初,村裡不用乾活,很多人都會到大隊部來看熱鬨。
順便看看有沒有人賣豬肉。
村裡不止村民養豬,村裡也養豬。
村民養的豬可賣可不賣。
村裡養的豬,上交後,剩下的交由村裡按照工分比例分配。
“哈!春根家發了,哪怕隻要一半,也能拿到三四十塊錢,還有各種肉票、布票、工業票,想想都羨慕。”
“劉娃子家也差不多,比我們這些沒養豬的強。”
“確實,一年下來比我們多四五十塊,來年也不用怕孩子沒衣服穿。”
“嘶!聽到沒有,164斤2兩,黃婆子不愧是養殖大戶,特等豬都被她養出來了。”
“特等豬!價格要高快一毛錢一斤就算了,各種票至少翻倍,羨慕啊!”
黃婆子聽到判定結果,嘴巴都合不攏。
以前他們家沒那麼寬的地方,騰出來的地方都用來育雞苗和鴨苗。
當初瞧見趙春燕拿下兩頭小豬仔,她心癢癢。
沒過幾天,重新建個豬欄,咬咬牙也去買下一頭。
去年依靠趙春燕,家裡多賺了一百多塊。
拿出三十塊喂豬,大不了虧完,還賺至少一百。
可萬一養成功,她不僅有錢還能有吃不完的肉。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乾!
腦子一熱,買回小豬仔。
她是知道趙春燕經常沒在家,一開始擔心顧家的三個孩子把豬養死,糟蹋錢。
過個十天半個月,會去他家串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