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地船塢內,機械臂的正在快速作業忙碌中。
沈淵站在船塢中央觀測平台上,目光穿透防護玻璃,牢牢鎖定著艦體龍骨上跳動的焊接弧光。
經過二十多個晝夜的連續作業,赤鯊號驅逐艦的主體結構終於宣告完工。
此刻正進入最後的舾裝階段。
首當其衝的是艦體裝甲的封裝工作。
機械工蟻群如同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用磁懸浮夾具托起一塊塊三米厚的複合裝甲板。
這些由碳納米管與一號振金以內部蜂窩結構編織而成的複合裝甲,表麵泛著銀灰色的金屬光澤。
“注意第三象限的應力傳導係數。”沈淵對著通訊器叮囑。
“太空環境中可能導致裝甲板熱膨脹係數失衡。”
星海的投影在肩頭閃爍,實時數據如流水般湧現在觀測屏上:“一號振金粒子校準程序已激活。
當前裝甲板安裝精度達納米級公差標準,誤差控製在±10n範圍內。”
每塊複合裝甲板的接縫處都經過納米級熔融處理,確保在太空中能承受超高溫粒子流的衝擊。
隨著最後一塊裝甲板嵌入安裝完成,赤鯊號的外輪廓終於完整呈現!
長達388米的鯊形流線艦體,艦首延伸出一根長達十米錐形撞角,撞角尖正泛著冷冽金屬光澤。
沈淵穿著一套緊身的太空服,繞著艦體緩步巡查,目光如炬地審視著每一處細節。
確認裝甲板的銜接嚴絲合縫後,他對著通訊器下達指令:"準備動力係統吊裝。
務必保證推進器的安裝角度精確到毫角秒。"
隨著一陣嗡鳴,船塢內的吊裝設備開始運轉,赤鯊號即將迎來它的"心臟"。
動力係統的安裝堪稱重中之重。
四台大型高能粒子矢量推進器被吊裝入艦尾艙室時,整個船塢響起低沉的共鳴。
“主引擎能量耦合度99.2。”星海的沉穩聲音適時響起。
“但輔助推進器的姿態調節矩陣檢測到月震乾擾。
第17號引擎的磁穩定器出現0.01°偏移,正在進行調整……調整完畢。”
沈淵看著波動的數據流,果斷下令:“星海,先暫停!等月震結束了再接著乾!”
月震的震顫如潮汐般逐漸平息,沈淵立即重新啟動動力係統的安裝進程。
推進器的每一處銜接都經過三重檢測,當四台推進器終於完美嵌入艦體。
他長舒一口氣,目光又轉向能源係統的安裝區域。
那裡,100g級冷核聚變裝置正等待著被安置入艦體核心,能源係統的集成更顯複雜。
吊裝裝置的機械臂緩緩將100g級冷核聚變裝置降下,在接近艦體核心預定位置時。
數十組定位激光束交叉鎖定,確保裝置能完美嵌入。
沈淵緊盯監測屏,看著能源導管與裝置接口處的分子焊接進程。
每一絲能量波動他都下令停止,進行仔細調整後再繼續。
到了熱核聚變反應堆的安置,沈淵更是上場親自檢查熱核聚變反應堆的燃料管道。
他手拿著儀器,仔細檢查著管道內壁的光滑程度,任何細微的雜質都可能導致聚變反應的不穩定。
當確認燃料管道無瑕疵後,他又反複核對了安全閥門的響應速度。
確保在極端情況下能毫秒級關閉。
在完成最後一個接口的密封性檢測後,沈淵才直起腰,目光投向武器係統安裝區。
艦首的雙聯裝粒子光束炮被緩緩推入炮座,800毫米口徑的炮管內部流轉著幽藍的能量光紋。
精密的充能線圈能將誇克級彆的能量脈衝壓縮至臨界點。
沈淵俯身查看炮座與艦體的應力緩衝裝置,手指劃過減震合金層上細密的蜂巢狀紋路。
確保在連續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不會影響艦體結構。
當雙聯裝粒子光束炮完全嵌入艦體後,沈淵立即啟動了武器係統的初次充能測試。
幽藍的能量順著炮管內部的充能線圈飛速流轉,粒子光束炮發出低沉的嗡鳴振動。
仿佛一頭即將蘇醒的猛獸在蓄勢待發。
隨後,沈淵停下了充能測試,繼續安裝其他武器係統。
四門800毫米口徑高能脈衝激光副炮的安裝也不容鬆懈。
在安裝過程中,沈淵不斷微調激光副炮炮管內的聚焦透鏡。
確保每一束高能脈衝都能精準命中目標。
當四門副炮全部安裝完畢,他立即啟動了聯調測試,沒有問題才進行下一個武器係統安裝。
安裝十二座300毫米電磁軌道速射炮和近防激光矩陣時,沈淵沒再動手。
他站在旁邊緊緊盯著安裝過程,眼看著機械臂靈活擺動和一群機械工蟻有條不紊地協同作業。
把速射炮和近防矩陣嚴絲合縫地安裝好。
隨後,星海開始檢測程序,對每一個旋轉軸、每一處能源接口都經過反複核驗。
確保在真空與輻射環境下能穩定運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模塊化導彈艙的安裝則展現出極高的工業美學。
36座導彈艙如同蜂巢般嵌入艦體兩側,每枚星際導彈的彈頭都經過特殊鈍化處理,確保在非戰鬥狀態下的絕對安全。
沈淵調出武器係統的綜合參數界麵,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數據間穿梭。
當確認所有武器係統的能源耦合度均達99以上,他才微微頷首,抬手抹去額角的汗珠。
此刻的赤鯊號,各項武裝配置均已達到設計指標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