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沈淵下達了隕石撞擊護盾的測試指令。
智腦開始精準計算著一顆隕石的軌跡,計算出最佳撞擊點。
隨後操控赤鯊號和浮遊1型編隊前往這個撞擊點位置等待隕石來臨。
該隕石裹挾著幽藍尾焰劃破虛空,距離撞擊點不到十公裡。
"距離撞擊剩餘10秒、9秒、8秒……0秒,護盾已遭受撞擊!"
智腦通過艦內廣播係統進行實時倒計時播報。
隕石撞擊瞬間,力場護盾迸發出耀眼的藍光。
如同被巨石投入的平靜湖麵,漣漪狀的能量波紋在護盾表麵擴散。
在能量波紋的震蕩下,護盾強度數值開始出現波動,從100瞬間跌至97.8。
沈淵緊盯著數據麵板,隨著波紋持續震蕩,護盾數值在97.8到98.3之間來回波動。
最後停留在98.3,這是護盾將部分衝擊能量轉化為自身供能儲備。
沈淵剛鬆了一口氣,突然瞥見浮遊1型編隊排列陣型出現細微偏差。
原本完美的半球形矩陣邊緣,幾架浮遊1型無人機像被無形力量輕推。
微微偏離了編隊原位置,能量聯結形成的淡藍色護盾泛起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紊亂波紋。
沈淵心頭警鈴大作,迅速下令讓智能啟動無人機集群的自檢程序。
隨著數據流瘋狂刷新,他敏銳捕捉到某個異常波動——在隕石撞擊的千分之一秒內。
力場護盾沒完全擋住這股衝擊力,邊上幾架浮遊1型還是受了點影響。
這可能與護盾麵積太大有關,是不是這麼回事,測試一下就清楚了。
沈淵對智腦說:“智腦,將天盾矩陣護盾防禦半徑壓縮30,再次啟動動態壓力測試。”
”收到指令,啟動隕石目標檢索程序……目標坐標已鎖定,正在規劃最優航線。“
智能機械性的電子音有條不紊地回應道。
智腦執行指令,赤鯊號朝著新規劃的航線加速前往,隨後展開了新一輪隕石撞擊測試。
隕石精準撞擊在縮小後的天盾矩陣護盾上。
藍光迸發的瞬間,沈淵全神貫注盯著數據麵板,能量波紋的震蕩比之前更為劇烈。
可浮遊1型編隊組成的天盾矩陣護盾卻保持著穩定狀態,隻是能量波紋震蕩的更加劇烈一些。
護盾強度數值從100瞬間跌至95.2,隨後又回複到96.5。
但這一次並無浮遊1型出現偏移現狀。
很明顯,前麵一次測試時,護盾範圍太大導致護盾防禦性能有所下降。
隨後,又進行了多輪不同防禦麵積及不同數量浮遊1型組建的天盾矩陣護盾防禦性能測試。
經過多次嚴苛測試,各類數據在全息屏幕上飛速滾動、交織成複雜的圖譜。
沈淵在密密麻麻的參數中不斷比對分析,詳細記錄下每次測試的關鍵變化與細微差異。
沈淵摩挲著下頜,目光在這些數據曲線上遊移。
這次測試不僅驗證了護盾麵積與穩定性的關聯。
更暴露出天盾矩陣在極端衝擊下的能量傳導漏洞。
他讓星海記錄下測試結果,準備回去之後再做優化。
現在繼續進行下一輪測試,浮遊1型的粒子光束炮矩陣融合聚焦打擊模式。
其原理與主炮的雙發融合聚焦模式是一樣的,隻是從兩束能量合並,變成多束能量合並。
沈淵對不同數量構成的粒子光束炮融合聚焦攻擊威力進行了多輪測試。
測試數據證實,當浮遊1型數量在八架時,能量聚焦效率最高且穩定性最佳!
超過十架浮遊1型粒子光束炮融合時,能量聚焦效率會出現明顯遞減。
一旦突破臨界值,能量溢散與損耗就會呈指數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