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達完建造指令後,沈淵站在製造中心的觀景平台上。
看著下方有條不紊運作的機械臂與傳送帶。
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在冷色調的燈光下流轉。
智能化生產線正以極高的效率將原材料加工成各種精密零件。
製造中心裡有數不清的生產設備、流水線車間,用於生產各種各樣的智能機械。
包括鋼鐵裝甲、守望者1型、浮遊1型、各種武器彈藥、采礦設備等。
單是機械工蟻全力生產模式下,一個月就能生產一千萬台!
“星海,「天盾」戴森球計劃進度怎樣了?”沈淵突然想起這個計劃,隨即開口詢問身旁的星海。
星海迅速響應:“「天盾」戴森球計劃目前隻完成了8,按照目前的建造速度。
若想完成全部工程,還需要約67個月。不過以月球基地製造中心如今的產能。
隻需要調用50產能,預計4個月即可全部完成。“
”那就按你說的做吧,接下來儘快完成「天盾」戴森球計劃吧。“沈淵點了點頭。
隨後,沈淵調出虛擬屏幕,仔細查看了製造中心各項設備的運行參數與能耗數據。
確認一切正常後,他輕觸屏幕關閉界麵,雙手抱臂,再次將視線投向下方川流不息的景象。
看著這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場景,沈淵心中滿是成就感。
這一切都是他和星海努力的成果,見證著基地的飛躍發展。
玄鳥號和玄鯨號屬於過渡階段的飛行器,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暫時不需要製造了。
沈淵正研究設計一款大型運輸艦,用於太陽係內運輸用途。
待其問世,玄鳥號與玄鯨號將退居二線。
甚至進入收藏行列,成為沈淵探索宇宙曆程中的珍貴記憶。
離開製造中心,沈淵來到精煉中心。
整個基地擁有數百個采礦通道,用於采礦隊伍的出入。
開采附近的礦藏後運回精煉中心熔煉成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以及合成加工材料。
采礦隊伍已達到百萬以上,不然無法滿足整個基地生產製造所需原材料。
精煉中心的熔爐和合成設備都進行了升級換代。
效率更高,處理容量更大,達到日產百萬噸原材料的規模。
同時,沈淵正在研究一款新型高效采礦智能機械,有望實現日產千萬噸的目標。
他在精煉中心逛了一圈,看著繁忙的采礦隊伍來回穿梭於各通道之間。
不禁感慨道:“真好!全天24小時乾活,比那什麼996、007要強多了!”
語氣中帶著對這些智能機械高效工作的讚歎,也暗含人類傳統高強度工作模式的諷刺。
接著是反重力地質穩定係統的檢查。
如今,月震已不能對基地造成任何影響,甚至全麵安裝震動捕能器後。
還能將月震能量轉化為一部分能源供應基地生產,這一成果讓沈淵十分滿意。
既解決了月震的威脅,又實現了能源的循環利用,可謂一舉兩得。
沈淵還對基地各種通道和通風設備進行了簡單查看,憑借專業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
他很快判斷出設備運行狀態良好,通風係統穩定高效,通道結構堅固耐用。
檢查完基地各處設施的運行情況,沈淵放心地點了點頭。
他在心裡默默複盤著各項工程的檢查結果。
確認沒有遺漏後,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最後一站——生態區。
生態區占地一平方公裡,采用了穹頂式生態模擬係統。
透過強化玻璃穹頂,能看到模擬的藍天白雲與循環的光影變化。
生態區內生機盎然,模擬的自然環境下,錯落分布著不同功能區域。
種植區整齊排列著自動化灌溉係統,養殖區的恒溫恒濕設備正平穩運行。
水產養殖池裡波光粼粼,智能供氧設備規律地吐出細密氣泡。
沿著生態區的環形步道前行,養殖區外圍設置了透明觀察長廊。
長廊內的智能導覽屏自動亮起,用柔和的電子音為沈淵講解著生態區的運行原理。
透過玻璃,看到養殖池邊的巡檢機器人正靈活地穿梭其中。
巡檢機器人的機械爪精準夾起養殖池中的飼料,均勻拋灑在水麵。
成群的魚兒聞聲而動,攪起層層漣漪。
養殖區的智能監控屏幕實時跳動著各項數據。
不僅記錄著各種家禽、牛羊、魚類的生長狀態。
還通過智能算法預測最佳投喂時間與飼料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