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大麵積的能量擴散板或蜂窩狀結構。
維修和機庫的出入口、大型電磁軌道炮炮口也主要集中於此。
底部中央有一條深凹的通道,用於戰機的快速投放。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艦首那巨大的撞角,此刻已經重新合攏。
掩蓋了內部恐怖的七聯裝主炮。
這座主炮的六邊棱柱炮管並非完全裸露,而是嵌入在厚重的裝甲炮座內。
炮口周圍有強化的能量聚焦環和散熱結構。
棱柱炮管的六個斜麵梯形各是一門大型粒子光束炮。
棱柱的中心則是一門直徑達到1500毫米的超大型粒子光束炮。
主炮發射時這七門粒子光束炮便會進行融合聚焦,增加威力與射程。
主炮可進行180度轉向。
試驗星艦還擁有4座次級主炮——雙聯裝大型粒子光束炮。
其中兩座位於艦首主炮後方艦舷兩側,兩座位於艦體中部上方兩側。
炮塔基座巨大,可全向旋轉。
副炮則有很多。
8門大型粒子光束炮和8門大型脈衝激光炮交錯布置在艦體中段和尾段的側舷裝甲帶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炮管粗壯,炮塔防護嚴密。
20門中型脈衝激光炮布置在艦體各處凸起的炮塔或嵌入式炮位上。
尤其集中在艦橋、引擎區等關鍵部位周圍,提供點防禦。
也許有人問,為啥還會有脈衝激光炮?
脈衝激光炮擁有近乎光速的射速特彆適合用於打擊快速移動的目標。
除了能量炮外,還有2門大型電磁軌道炮對稱布置在艦腹中後部。
炮管極長占了艦體四分之一長度,從艦腹側下方伸出,炮口對準前方。
炮管周圍有複雜的電磁加速線圈和散熱係統。
6門中型電磁軌道炮分布在艦體兩側,炮管較短,炮塔轉向範圍大。
當然,也少不了星際導彈發射艙!
4座64聯裝大型星際導彈艙位於艦脊中前部和艦體中段兩側。
艙門為巨大的方形或六邊形蓋板,打開後可見密集的發射管。
8座32聯裝中型導彈艙分布在艦脊後部、艦體兩側中部及艦腹,艙門尺寸稍小。
24座16聯裝小型遍布艦體各處,尤其是艦橋基座、引擎艙周圍、武器平台間隙等。
艙門為小型蜂窩狀或條狀開口。
近防係統也擁有64門電磁速射炮,類似現代密集陣但更大更科幻!
密集分布在艦體表麵所有關鍵區域,特彆是艦橋、引擎噴口、武器平台、導彈艙附近。
炮塔呈多管旋轉式。
還有激光近防矩陣,這是沒有炮塔的。
遍布全艦裝甲板上的無數小型能量發射節點和透鏡。
類似密集的“小圓點”或“小菱形”。
平時隱藏或低功率待機,攔截時瞬間激活形成光網。
4座核聚變脈衝推進器對稱布置在艦尾。
每台核聚變脈衝推進器都單獨擁有一座熱核聚變反應堆。
因為其噴射的粒子正是熱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粒子流。
由多個蜂巢狀噴射口組成,噴口深邃,內部可見能量光芒。
並且噴射口擁有熱能回收與尾焰偽裝係統。
這艘試驗星艦擁有艦橋,位於艦體中部上方,並非巨大玻璃穹頂。
而是被厚重裝甲包裹的多層棱台結構,觀察窗狹長且帶有強化的能量屏障。
後續量產型號將去除艦橋中控室,因為是無人化操控的,沒有必要保留艦橋。
整艘試驗星艦風格看起來硬朗、實用,且充滿壓迫感!
巨大的武器平台和密集的炮塔、導彈艙、近防炮台。
賦予其“移動要塞”和“刺蝟”般的視覺衝擊力。
喜歡覺醒超能,我在深山締造星際文明請大家收藏:()覺醒超能,我在深山締造星際文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