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基地研發中心。
巨大的全息星圖無聲運轉。
映照著宇宙的深邃與基地的繁忙。
沈淵的目光並未過多停留在星圖上那代表蘇瑤艦隊凱旋歸來的藍色光點群。
星海平靜的彙報聲在耳邊響起:“‘空城’行動完成度100。
目標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後殘部已撤離。
威懾信息明確傳遞,猩球長老‘磐石’扮演成功。
蘇瑤小姐姐正在率隊返航。”
“嗯,意料之中。”
沈淵淡然地應了一聲,頭也沒抬。
視線完全聚焦在麵前另一塊懸浮的光屏上。
那上麵流淌著的是比星辰軌跡更讓他著迷的符號。
量子力學公式與複雜的空間拓撲模型!
他修長的手指在虛擬鍵盤上快速敲擊。
偶爾停頓,陷入沉思。
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純粹求知的光芒。
對於蘇瑤的行動,他早已心中有數,並未在他心中掀起太大波瀾。
戰略威懾本就是計劃內的一環。
有星海輔助、二代玄級星艦的強大和猩球軍團的執行力,成功是必然的事件。
但他此刻的心神。
卻已被一個更重要、也更深遠的技術瓶頸牢牢占據。
正是基地得以進行超遠距離即時通訊的核心技術:量子糾纏通訊網絡。
“理論上量子糾纏通的非局域性和瞬時關聯。
即使跨越宇宙兩端930億光年的距離也能維持關聯……這是多美妙的特性!”
沈淵低聲自語,指尖劃過一行描述量子糾纏超距作用的公式。
他的眉頭卻微微蹙起。
但粒子狀態變化的隨機與不可控,導致一般情況下無法主動編碼信息。
所以目前藍星人類現有的量子通信技術仍需依賴經典通信渠道。
如光纖、電磁波等,受到光速製約。
這在動輒以光年計的廣闊星空裡可不行。
而基地目前的量子糾纏通訊技術。
是他突破了“粒子狀態無法主動編碼信息”這一世界性難題後的成果。
它確實擺脫了光速限製,實現了點對點的瞬時信息傳遞。
是基地得以在太陽係內外高效運作的神經網絡。
然而,隨著“深空拓荒者”將觸角伸向10光年之外。
依賴沿途布設的量子中繼器構建的網絡,其弊端開始逐漸顯現。
“兩個相鄰中繼器之間,信息傳遞確實是瞬時的,幾乎零延遲。”
沈淵調出通訊延遲數據圖表。
圖表清晰地顯示著隨著距離增加、中繼節點增多。
延遲曲線開始呈現緩慢但明確的上升趨勢。
“10光年內,延遲控製在50毫秒內,尚可接受,對戰術指令影響微乎其微。”
他的手指點向代表20光年邊緣的一個數據點。
“但到了這裡,中繼器數量幾何級增長。
路徑優化複雜度飆升,延遲已攀升至接近200毫秒。”
沈淵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
“200毫秒,在星際戰場上,足以決定一支艦隊的存亡,一次關鍵攔截的成敗!
更遑論未來向50光年、100光年乃至更深處探索?”
他凝視著光屏上那些代表糾纏粒子對的抽象模型,仿佛要將它們看穿。
“問題在於中繼器的‘解碼再編碼傳遞’過程。
雖然基於量子邏輯,但仍需經典計算參與。
每一次中繼,都需要對糾纏態進行測量、解讀、再生成新的糾纏對並定向發射。
這個過程本身雖然極快,但疊加起來,就像接力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