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昆侖山腳。
晨霧未散,薄如輕紗,纏繞在坡地的枯草與碎石之間。
昨夜一場細雨剛歇,泥土微潤,空氣清冽得能沁入肺腑。
就在這荒僻之地,一座廟宇赫然矗立,青瓦白牆,飛簷翹角,竟似憑空而生。
匾額高懸,墨跡猶新——“功德天尊殿”五個大字筆力沉雄,透著幾分倉促卻莊重的敬意。
香爐置於階前,三炷長香嫋嫋升騰,灰燼積了一寸有餘。
幾名老農跪伏於地,額頭貼著冰冷石板,口中低聲祈願:“求天尊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我家娃能讀上書……”一個裹著粗布頭巾的婦人將半塊乾糧放在供桌之上,雙手合十,眼含熱淚:“您救過我男人,我燒不了金紙,但這一口飯,是真心。”
廟內塑像巍然,泥胎彩繪,披肩持帚,眉目間七分肖似一人——正是那曾橫渡幽冥裂穀、以凡軀托起民願之橋的陳凡。
連他肩頭斜扛塵緣帚的姿態都一絲不差,仿佛有人親眼所見,刻骨銘心。
可這莊嚴不過維持到日頭初升。
腳步聲自坡下傳來,懶散、從容,踏碎露珠與落葉。
小石頭氣喘籲籲奔至廟前,肩頭還掛著記善簿的麻繩。
他一眼望見那塑像,臉色驟變,衝上前去便要掀翻供桌,卻被兩名壯漢死死攔住。
“你乾什麼!”有人怒喝,“這是恩人的金身!”
“誰準你動聖像!”另一人揮臂欲打,卻被旁邊老者按住。
小石頭漲紅了臉,聲音發顫:“我不是毀他!我是怕……怕你們弄錯了人!他不是神!他隻是個掃地的!”
人群騷動,爭論四起。
有人堅持這是天降靈兆,百姓自發建廟,合情合理;也有人猶豫起來,想起那位總在黃昏蹲在村口修籬笆、默默遞來一碗熱湯的男人,的確從不自稱“天尊”。
就在此時,一道身影踱上台階。
陳凡來了。
他依舊穿著洗得發白的粗布短褐,肩頭扛著那根斑駁老舊的塵緣帚,帚尾拖地,劃出淺淺痕跡。
陽光落在他臉上,照見眼角細密皺紋,也映出嘴角那一絲似笑非笑的弧度。
夜琉璃跟在他身後,指尖捏著半隻西瓜,啃得汁水淋漓,眸光冷淡地掃過眾人,像是看一群吵鬨的螻蟻。
陳凡沒說話,先繞著廟走了一圈。
他仰頭看了看屋脊,搖頭;又走到香爐前,嗅了嗅,皺眉;最後停在廟門前,盯著那塊匾額看了良久。
“屋頂歪了三分,”他開口,語氣認真得近乎滑稽,“香爐本該坐北朝南,現在偏西十七度,聚不了氣。最關鍵的是——”他指了指廟裡那尊塑像,歎口氣,“把我畫得太帥了。我哪有這麼俊?”
村民麵麵相覷,有人想笑又不敢。
“你們供的不是我。”陳凡緩步走入廟中,目光掠過塑像的臉,仿佛在看一個陌生之人。
“你們供的是心裡那個‘救世主’——那個能一揮手就讓天晴、讓人不死、讓窮苦一夜翻身的幻影。”他頓了頓,聲音低了幾分,“可我沒有那樣的本事。我隻會掃地,記賬,偶爾幫人搭把手。”
“可您做到了!”一名少年撲通跪下,“帚橋沒塌!那是您留下的路!”
“路是他們自己走出來的。”陳凡搖頭,“那天若沒有第一百零八個願意往前邁一步的人,橋早就斷了。我不在現場,也沒發號施令。我隻是……讓他們想起了自己是誰。”
話音落下,他忽然抬手。
塵緣帚輕揚,無風自動。
刹那間,狂飆驟起,卷起沙石斷木,直撲廟頂。
一聲巨響,半邊屋瓦轟然掀飛,在空中碎成齏粉,如同被無形巨掌撕開。
匾額晃了三晃,終於墜下,砸在地上裂作兩半,“功德”二字斷裂,“天尊”埋入塵土。
全場死寂。
“你瘋了嗎!”一名老者嘶吼,老淚縱橫,“我們沒田沒勢,隻能信這個!你連我們的指望都要奪走?”
“忘恩負義!”有人抄起鋤頭指向他。
夜琉璃冷笑一聲,瓜皮隨手一拋,落在供桌中央。
“他若真想享香火,何苦砸了自己的鑰匙?”她眼神銳利如刀,“你們拜他,是把他關進廟裡。可他要的是——把門打開。”
人群沉默。
小石頭站在廢墟邊緣,拳頭緊握,眼中泛紅:“可大家需要寄托啊……沒有您,他們不知道該信什麼。”
陳凡聞言,緩緩蹲下身。
他從倒塌的牆角拾起一塊碎瓦,邊緣鋒利,沾著泥灰。
然後,他掏出炭筆——還是那支舊的,磨短了一截——在瓦片上歪歪扭扭寫下兩個字:“李三”。
寫罷,他抬頭,指向遠處村口。
一位老農正推車施粥,桶已見底,卻仍給最後一個乞兒多添了一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