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文淵閣時,夜色已像一塊巨大的墨錠,將整座皇宮染得漆黑。我躲在一處假山的陰影裡,借著月光攤開從《永樂大典》中抄錄的幾頁內容——那是用隨身攜帶的炭筆匆匆記下的,關於洪武至永樂年間宮廷文化傳承的章節。紙上的字跡被夜風一吹,邊緣微微發卷,如同此刻我紛亂的思緒。
我選了一處偏僻的角樓作為臨時據點。這角樓年久失修,木欄杆上的紅漆剝落了大半,露出裡麵暗沉的木紋,牆角還結著蜘蛛網,顯然已許久無人問津。但這裡視野極好,能看到遠處宮殿的燈火,也能及時察覺往來的巡邏隊。我坐下後,再次翻開抄錄的內容,逐字逐句地研讀。
《永樂大典》中關於宮廷文化的記載,堪稱“標準範本”。比如寫“服飾製度”,明確規定了皇帝穿十二章紋的袞服,皇後著鳳袍,就連太監的品級都能從衣帽顏色上區分;寫“禮樂傳承”,詳細記錄了祭祀時演奏的樂章、朝會時的儀仗順序,甚至連樂師該站的位置都標得一清二楚。但越往後看,我越發現一種微妙的“斷層”——書中提到,永樂年間曾對前朝元朝)的宮廷禮儀進行過“損益”,卻隻說“去其繁冗,存其精華”,至於具體刪改了哪些、保留了哪些,卻語焉不詳。
更讓我在意的是,在“藝文誌”部分,提到洪武年間曾有一批文人在宮中編纂《元宮舊事》,專門記錄元朝宮廷的文化習俗,可這本書在《永樂大典》中卻隻字未提,仿佛從未存在過。時樞在此時輕輕顫動,顯然,它也察覺到了這份記載的“刻意留白”。
我忽然想起白天在文淵閣摸到的那個刻痕。那會不會是某個知曉內情的人留下的記號?或許《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早就預料到後世會有人探尋真相,才用這種隱秘的方式留下線索?
為了驗證猜想,我決定去找宮中的老人們打聽。太監和宮女是皇宮裡最特殊的群體,他們看似地位低微,卻能接觸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聞。我借著送茶水的機會,在禦花園的茶房旁找到了一位正在劈柴的老太監。他約莫六十多歲,背有些駝,臉上布滿皺紋,左手的小指缺了一截,據說是早年在浣衣局被開水燙傷後截掉的。
“張公公,”我遞過去一塊剛買的桂花糕——這是用身上僅有的碎銀在宮門外的小鋪買的,“小人有個事兒想請教您。您知道《元宮舊事》這本書嗎?”
老太監接過桂花糕,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絲驚訝:“你問這個做什麼?那書可是禁書,早在永樂爺那會兒就被燒了。”
“燒了?”我追問,“為何要燒?”
“還不是為了‘正名分’嘛。”老太監歎了口氣,往嘴裡塞了一口糕點,“洪武爺趕走元人,定了大明的天下,可宮裡不少規矩,其實是從元朝學來的。就說那‘暖閣’吧,冬天燒地龍取暖,就是元人傳下來的法子。永樂爺編《大典》時,覺得這些前朝舊事擺不上台麵,怕後人說大明的規矩不純粹,就下令把相關的書都燒了,連帶著那些參與編書的文人,後來也都沒了消息。”
這番話讓我心頭一震。原來《永樂大典》的“留白”並非疏漏,而是刻意為之。那麼,那些被焚毀的典籍中,是否就藏著宮廷文化傳承的關鍵鏈條?時樞的溫度再次升高,這一次,它的光芒指向了宮城西北角——那裡是史官們居住的區域。
根據老太監的指引,史官們的小院在玄武門附近,緊挨著存放皇家檔案的皇史宬。那是一處極為樸素的院落,院牆是用普通的青磚砌成的,門口連個石獅子都沒有,隻掛著一塊褪色的木牌,上麵寫著“史局”二字。我走到院門前,輕輕叩了叩門環,銅環撞擊木門的聲音在寂靜的夜裡格外清晰。
過了好一會兒,門才吱呀一聲開了條縫,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探出頭來。他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青色常服,戴著老花鏡,鏡片後的眼睛渾濁卻銳利,上下打量我片刻,問道:“你是誰?深夜來此有何貴乾?”
“晚輩是來請教史書疑義的。”我遞上抄錄的《永樂大典》內容,“晚輩在翻閱《大典》時,發現關於前朝宮廷文化傳承的記載頗有疏漏,聽聞老先生曆經三朝,或許能為晚輩解惑。”
老者接過抄本,借著月光看了幾行,忽然冷笑一聲:“《大典》?那不過是帝王的麵子工程罷了。真正的曆史,從來都藏在這些紙頁背後。”他側身讓我進門,“進來吧,既然你能找到這裡,想必也不是尋常雜役。”
院內比門口更顯簡陋,隻有一間正房和兩間廂房,窗台上擺著幾盆蘭草,葉子有些發黃,顯然疏於照料。正房內,靠牆的書架上堆滿了手稿,桌上的油燈昏黃如豆,照亮了攤開的幾卷竹簡——那竟是早已失傳的《明實錄》初稿。
老者在書架前翻找了許久,從最底層拖出一個上了鎖的木箱,用鑰匙打開後,裡麵露出一摞泛黃的手稿,紙頁邊緣已經脆化,上麵的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小楷,工整卻帶著一絲倉促,仿佛生怕寫慢了就會被人發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我師父留下的。”老者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他當年就是參與編《元宮舊事》的文人之一,書被燒時,他拚死藏下了這些草稿。後來他被發配到皇史宬抄錄檔案,就把這些手稿交給了我,囑咐我務必傳下去——不是為了給元朝翻案,而是為了讓後人知道,文化這東西,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像一條河,總要彙入新的水流才能活下去。”
我接過手稿,指尖觸到紙頁時,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書寫者的溫度。上麵的內容果然顛覆了《永樂大典》的“定論”:原來永樂年間,朱棣並非一味否定元朝文化,反而私下命人整理元宮的典章製度,比如將元朝的“怯薛軍”護衛軍)製度改造成了錦衣衛的雛形,將元人擅長的天文曆法融入大明的欽天監,甚至連宮中的“奶茶”習俗,也是從元朝的“忽迷思”馬奶酒)演變而來。
手稿中還提到一個關鍵細節:當年整理這些文化遺產的文人,曾在皇史宬的夾層裡藏了一批元朝宮廷的原版典籍,作為“活的證據”。隻是後來時局動蕩,這批典籍的下落漸漸成了謎。
“《永樂大典》像一座華麗的戲台,演的是帝王想讓天下人看的戲。”老者坐在油燈旁,身影被拉得很長,“但真正的傳承,藏在戲台後麵的柴房裡,藏在這些見不得光的手稿裡。你要找的,或許就是那些被藏起來的‘柴房’。”
我將手稿小心收好,向老者深深作揖。離開史局時,天邊已泛起魚肚白,巡邏的錦衣衛換了班,宮道上開始有灑掃的雜役走動。時樞的光芒比之前明亮了許多,但我知道,這還不是終點。那些藏在皇史宬夾層裡的元朝典籍,才是解開“紫宸碎”之謎的最後一塊拚圖。而皇史宬作為存放皇家玉牒的重地,守衛之森嚴,遠超文淵閣——這意味著,下一場挑戰,將比之前更加凶險。
喜歡宇宙秘籍之七碎片請大家收藏:()宇宙秘籍之七碎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